目前分類:基督宗教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罪的奧秘不容易明白,可能也會對國人產生困難。但下面的論述幫助了我去理解。也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一些基督徒的信仰預設:

天主是創造主,天主是愛。所有創造是好的。創造的人有自由。

但罪是一個事實,不論人們如何解釋。從每天的報紙電視可看到罪及罪的後果:痛苦和死亡。

「原罪」的內涵是啟示之一,是基督徒對罪的理解。

原罪的事實早就有,不是因了聖奧斯定起的「原罪」此名稱,才使原罪出現。

愛的天主道成肉身, 給人啟示救恩的真理。聖經和聖傳是把啟示傳遞下去的兩種方式。 教會被基督設立是爲了延續天主救人的工程, 也解釋聖經與聖傳。 教會在信理和倫理方面的教導, 是為使我們得救恩的真理, 有聖神的保證, 不會錯,也不能錯。 信友為得救恩, 當有「信德的服從」。

「基督徒」的定義為:「相信被釘死的納匝肋人耶穌是神,是救世主,並且願意服從追隨祂,甚至背十字架的人」。

「人本善」,是因人是天主的肖像。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讓我用一個秘密來開始這篇看似「告解」的短文:我非天主教徒,也不是什麼基督徒,我是一個世俗的穆斯林,是個酷愛閱讀哲學及歷史的人,對正確的真理,保持堅定不移的决心,那怕它違背普羅大衆一般持有的信念。
我在過去幾年,悉心研究基督信仰的歷史,尤其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卻驚訝地發現,我們過往認識的天主教,實際上是被一些反天主教的偏見言論誤導了。在西方和中東,大多數人也認為天主教會抑制了科學、理性和知識,但事實剛剛相反,我找到的結果卻証明他們不只不會抑制,反之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會從世俗的方向、用科學的角度和極尊重人的理性去分析一切。更令人吃驚的是,中世紀黑暗時代在智力方面,並不如記載中那麼貧瘠。這時代並沒完全停滯,社會也沒有被迷信充斥或被一般哲學家打壓;反之,常常舉辦甚開放的學術及智力辯論的大學,便是在中世紀盛期產生的。十二及十三世紀的天主教科學家,全都忠於基督信仰和科學,就是他們奠定了當時的科學革命,就是因為當時出版了兩本書而引發這場革命,其一是尼古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另一本便是安德雷亞斯·維薩里的「人體的構造」,其實是證明這場革命並不是創造力突然爆發,而是一場從中世紀盛期已開始的智力延續。同樣令人震撼的是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和哲學家如何努力不懈地綜合理性和信仰。故此,多年的深入研究使我尊敬甚至敬佩天主教會。我在開始時已說過,我來自世俗的阿拉伯家庭,我們會為了找尋真相,不會被任何先入為主的概念左右我的觀點,更不會理會普遍持有的信念。

我對中世紀天主教隱修士和隱修院的工作有最崇高的敬意,他們在推動智力發展不遺餘力,是天主教歷史上光輝的一頁。隱修院提供地方作為教學、學習之用,更設獎學金,可稱為「原大學」【註一】。在隱修院有授語法、邏輯、修辭,及後更加入數學、音樂和天文學。他們在西方思想搜集了許多及重要的資料,因為他們複製、抄錄和存儲了大量寶貴的文本(58)。儘管天主教會一直被指摘為摧毀古典或希臘羅馬文化,但事實是這些隱修院在悉心保存古典文化及教會教父的作品上應記一功,因這兩樣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註二】 (待續)

【註一】S. Trombley,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58
【註二】Thomas E.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42

 

原文出處 號角豹~

https://www.oclarim.com.mo/zh/2015/07/10/%E6%88%91%E6%98%AF%E4%B8%80%E5%80%8B%E7%A9%86%E6%96%AF%E6%9E%97/#more-3184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34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依納爵和六名同伴來到巴黎的致命山( 蒙馬特/殉道山)發願
1540年耶穌會被教宗保祿三世正式批准成立~~~"

2019年8月7日耶穌會復會205年
動盪時期耶穌會之1773 年解散及1814 年復會的緣由

17 世紀(1600s):
耶穌會士在西班牙海外殖民的同時,為拉丁美洲先前遊牧的原住民建立了村落,保護這些百姓不受殖民者的壓迫與殘害。這些村落在以後的150 年間不斷地的擴大,延伸至當時西班牙與葡萄牙殖民地的邊界,使他們大為惱怒。

1750
馬德里條約重新劃分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殖民邊界後,葡萄牙殖民者責難耶穌會引發的七個村落的反殖民主義戰爭(1756)。

1750s
耶穌會創會後兩百年後人數大增,當時全世界已超過兩萬兩千名耶穌會士,他們管理將近700 所學院,200 間修院,他們結交許多有權勢與財富的朋友和恩人,但同樣也得罪很多有權勢和影響力的敵人。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諾厄方舟足載二百萬隻綿羊

諾厄方舟可承載二百一十五萬隻綿羊而不會下沉!英國萊斯特大學生利用《聖經》記載方舟尺寸進行計算,發現當時完工後的方舟,其品質足可承載相當龐大數量動物,例如逾二百萬隻綿羊,並可讓諾厄一家人安然度過當時的大洪水災難。

據《聖經》創世紀第六章十三至二十二節記載,天主吩咐諾厄建造方舟,其尺寸長三百肘、寬五十肘與高三十肘,換算長度約一百二十五公尺、寬二十二公尺,高約十六公尺,體積約等於三萬七千立方公尺至四萬八千立方公尺之間,萊斯特大學物理系學生約爾等人,也針對當時使用歌斐木計算船隻空重、木頭密度與動物品質等。

二十二歲的物理系學生約爾表示,經計算當時方舟總品質為50.54×106公斤,由於物體浮在水面上會遇到向上的力量以及物體本身重量向下的力量,要隨時保持浮在面上,兩者力量必須平衡,所以換算當時方舟的品質,足夠承載二百一十五萬隻綿羊或六千輛英國雙層巴士,漂浮在洪水上。

約爾表示,「幸虧天主留下了當時造船的大小尺寸資料,剩下的問題就是船隻如何能在洪水中安全地度過了,」另外,參與研究的學生莫里斯對於《聖經》中的記載能獲得科學證實相當興奮,「我們發現這項論點竟可成立,感到相當意外。」

許多研究認為,當時船隻乘載的動物種類從二千到三萬五千種都有,1961年 JohnWhitcomb 與 HenryMorris 合寫的著作《創世紀中的洪水:聖經記載與其科學意義》便指出,當時方舟所有動物平均品質約等於一隻綿羊品質,因此,方舟可以乘載動物為三萬五千種以上。

目前這項研究結果已刊登在《JournalofPhysicsSpecialTopics》期刊。

https://www.amdgchinese.org/2019/07/16/noahs-ark-carries-two-million-sheep/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禮耶穌聖心暨聖母無玷聖心朝拜聖體活動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美德來並行能力的幫助人。

“對於新成立的「神恩」服務處和整個神恩復興運動,教宗和全體教會的期待是:他們要與教會內的每個人分享在聖神內的洗禮;為基督奧體的合一,也就是為教會的合一效勞;並為窮人和身心極度匱乏的人服務。這三大期許是「向世人福傳所需的見證」。「因著我們的洗禮」,我們人人蒙召作出「愛的見證」,並通過見證,而非透過勸人改教來傳揚福音。”

~~~~~~~~~~~~~

教宗方濟各6月8日在梵蒂岡接見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成員,勉勵他們為愛作見證,在教會內促進差異中的合一。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6月8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成員,指出該運動「52年前展開的旅程即將在今年聖神降臨節邁入新階段」。這個新階段是指「神恩」服務處(CHARIS)的啟動,以及天主教神恩盟約團體及組織(Catholic Fraternity of Charismatic Covenant Communities and Fellowships)和國際天主教神恩復興善會(International 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Services)的功成身退。為此,教宗向結束使命的兩個單位致以感激,並感謝聖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陪伴他們的旅程。

「神恩」服務處旨在促進該運動所有成員之間的共融。教宗表明,這是「全新且唯一的共融服務單位」。雖然新事物有時會帶來不安感,「但天主的新意始終是個祝福,因為它源自天主慈愛的聖心」。教宗鼓勵神恩復興運動成員接納這個新單位,強調「安於現狀的誘惑絕非出於聖神」。

接著,教宗解釋道,服務的意義在於不斷付出並關懷各種需求,盡量提供陪伴。共融的真諦是「人人同心合意轉向天父,為差異中的合一作出見證」。對於新成立的「神恩」服務處和整個神恩復興運動,教宗和全體教會的期待是:他們要與教會內的每個人分享在聖神內的洗禮;為基督奧體的合一,也就是為教會的合一效勞;並為窮人和身心極度匱乏的人服務。這三大期許是「向世人福傳所需的見證」。「因著我們的洗禮」,我們人人蒙召作出「愛的見證」,並通過見證,而非透過勸人改教來傳揚福音。

最後,教宗邀請在場眾人靜默片刻,為和平祈禱,因為當天適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總統與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花園舉行和平祈禱聚會的五週年紀念。

原文出處 https://www.vaticannews.va/zht/pope/news/2019-06/pope-charis-witnesses-love.html?fbclid=IwAR16Z2J1F-uHvzzmSnSqs55w9tYCayiny92L4pwFsDqfiFBcKMSU41k-6I8#.XPvPCpN18cA.facebook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主聖三 (三位一體) 

在影片中 "天主聖三,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此時,他們正坐在形似祭台的桌前,共商救贖人類生命的大計。桌上的聖爵和爵中的寶血,立即讓人聯想到感恩禮,而感恩禮是奠基在基督的逾越奧蹟上:他的受難、死亡和復活。正因他的救贖犧牲,克勝死亡,光榮復活,讓我們得以藉由他的救贖,分享他永恆的生命。"

https://youtu.be/j09xw0SNIB0

EP17應怎樣綜述「天主聖三」的信理?|spíritus 神

https://youtu.be/rviGfLcpIw4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家族墓穴重見天日?】

"He is not here, for he has been raised just as he said. Come and see the place where he lay." Matthew 28:6

所謂的「陶比奧墓穴」(Talpiot Tomb)位處東耶路撒冷,在1980年被發現。據悉,墓穴內藏十個骨棺,疑似刻有「若瑟之子耶穌」、「瑪利亞」、「若瑟」等名字,以及頗有爭議性的「耶穌之子猶大」。

2007年,幾位來自北美洲的製片人發佈電視節目,聲稱這個墓穴,就是納匝肋人耶穌(Jesus of Nazareth, 4 BC - 30/33 AD)的家族墓穴。根據這種說法,骨棺上的名字,意味著耶穌不但沒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且還跟瑪利亞‧瑪達肋納(抹大拉的聖馬利亞)結婚生子,過著相對安穩的生活,最後更和自己的父母、兒子和其他親屬,合葬在一個豪華的墓穴𥚃。

仔細研究下,這種說法理據甚為薄弱。

I. 畢竟年代久遠,關於骨棺上雕刻的名字,是否真的就是製片人所聲稱的那些,學者們眾說紛紜。不過,假設骨棺真的刻有「耶穌」、「瑪利亞」、「若瑟」、「猶大」等名字,其實證實不到什麼,因為這些都是猶太歷史偉人的名字;以〈舊約聖經〉偉人名字,作為自己名字,是耶穌基督同年的猶太人,極為普遍的習俗。

「耶穌」(希伯來語:יֵשׁוּעַ,又譯作「若蘇厄」/「約書亞」)一名,是一世紀極為普遍的猶太人名字;「耶穌」或「若蘇厄」一名,在他們推崇備至的〈希伯來聖經〉各處便出現超過三十次。〈德訓篇〉的作者,甚至名叫「息辣之子耶穌」(德五十一1)。〈新約聖經〉〈宗徒大事錄〉十三章報導,聖保祿宗徒(使徒聖保羅)和聖巴爾納伯(聖巴拿巴)往外傳教的時候,曾遇上一名叫「巴爾耶穌」(Bar Jesus)的術士,可見這個名字是多麼的常用。一些〈瑪竇福音〉(〈馬太福音〉)的古抄本,更記載與耶穌一起受審的囚犯巴辣巴(巴拉巴),全名其實是「耶穌‧巴辣巴」(Jesus Barabbas)。(瑪廿七16)

「瑪利亞」(希伯來語:מִרְיָם,又譯作「米黎盎」/「米利暗」),意思就是「受寵愛的女子」,是舊約時代一位傑出女先知米黎盎的名字。(出十五20)米黎盎是梅瑟(摩西)和亞郎(亞倫)大司祭的姊姊。在〈新約聖經〉裡,「瑪利亞」或「米黎盎」合共出現超過五十次。耶穌名叫「瑪利亞」的門徒,起碼有七位:聖母瑪利亞、瑪利亞‧瑪達肋納、瑪利亞‧伯達尼、瑪利亞‧撒羅默、若瑟的母親瑪利亞、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羅馬的瑪利亞。(瑪廿七56;谷十五40;若十二1-8,十九25)

「若瑟」(希伯來語:יוֹסֵף‎),意思為「天主提升」,本為萬民之父亞巴辣罕(亞伯拉罕)的曾孫。年幼時曾遭兄長長賣,後來輾轉成為埃及首相,以解夢能力見稱。(創四十一41)〈新約聖經〉裡叫「若瑟」的,也大有人在。除耶穌的養父聖若瑟外,祂還有最少兩個祖先和一個族兄弟叫若瑟。(路三24-25,30;谷六3)把祂的屍體埋葬的門徒,是猶太公會議士若瑟‧阿黎瑪特雅(亞利馬太的約瑟)。叫「若瑟」的門徒,至少包括巴爾撒巴,號稱猶斯托的若瑟(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肋未人若瑟(利未人約瑟)。(宗一23,四36)

「猶大」(希伯來語:יהודה‎),又譯作「猶達」和「猶達斯」,意思為「感恩」,同樣是亞巴辣罕的曾孫,曾阻止其他兄弟殺害弟弟若瑟。(創卅七16)猶大的後裔達味(大衛),日後將成為以色列的聖王。猶大也是耶穌基督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和養父聖若瑟的祖先。(路三30;瑪一3)耶穌十二宗徒中,有兩人便叫「猶大」──聖猶達‧達陡(聖達太猶大)和出賣耶穌的猶達斯‧依斯加略(加略人猶大)。(路六16)祂還有一個族兄弟叫「猶大」。(谷六3)後來,聖保祿宗徒歸化的時候,曾短暫居住在另一位叫「猶大」的門徒的居所。(宗九11)〈新約聖經〉〈猶達書〉的作者亦叫「猶大」。(猶一1)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天主教為了鞏固話語權,排斥了許多別的福音書?】

"The holy scriptures, the gospel about his Son, descended from David according to the flesh." Romans 1:2-3

I. 陰謀論

「公元四世紀以前,世上有成千上萬的文獻,記載耶穌不過是一個已死的常人。四世紀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確立天主教的國教地位,委託教會編出一部〈新約聖經〉。教會為了鞏固話語權,捍衛自身的教義,刪去了八十多部別的福音書,排除了當中進步的道理,最後只選用現在的四部福音書。」

II. 真相

上述陰謀論欠缺嚴謹的史實基礎。

首先,來自首兩世紀,稱得上是福音書的著作,最多只有十餘部,而不是陰謀論所指的八十多部,更說不上有「成千上萬」的文獻。福音書的主旨在於記錄納匝肋人耶穌(Jesus of Nazareth)(4 BC - 30/33 AD)的生平和教導。這十餘部福音書,當中只有〈瑪竇福音〉(〈馬太福音〉)、〈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約翰福音〉)四部,肯定寫於耶穌生活的公元一世紀。

其次,〈新約聖經〉的編纂,跟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 the Great, 272–337 AD)完全無關。終其一生,天主教從未成為羅馬國教,而僅屬於合法宗教類別,更遑論按皇帝的命令編製〈新約聖經〉。事實上,教會要到君士坦丁死去四十五年後,才在382年的羅馬會議中,定斷〈新約聖經〉廿七卷書的正典目錄。當時,羅馬城已不再是帝國的首都,而國教的總部設於位處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

再者,教會定斷〈新約聖經〉的正典目錄,不過是說某些經卷由天主(神/上帝)默感人類作者寫成。一部經卷到底是否屬於〈新約聖經〉一部份,首要在於它是否由天主默感寫成。至於是否在一世紀由耶穌宗徒(門徒)們及其弟子寫成,只能說是旁證。

畢竟,就連聖保祿宗徒(使徒聖保羅)也有起碼三封書信,沒有被納入〈新約聖經〉當中。(格前五9;十六3)。假設這些保祿書信,日後被考古學家在某地重新出土,它們亦不會被納入正典。原因很簡單:即使一份文獻由宗徒書寫、內容正統,只要它不是天主默感的話,便不能被視作〈新約聖經〉一部份。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