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原來為亡者祈禱還有這些根據!!』

-------------------------------------------------------------

Q:「你們天主教為死者祈禱與向聖人祈禱的聖經根據只有馬加伯書而已,我又不信那是正典!不然,你可以提出新約也有向死人祈禱或為死人祈禱的經文嗎? 」

正確觀念乃為堅定信仰之基石

快答:可以的!至少有六段經文!

一、向聖人祈禱(亦即請他們轉求):富人與拉匝祿 (路16:19~31 )

耶穌報導富人請亞巴郎轉求兩件事:
1.減輕他在陰府(不好的部分)裡受的苦(路16:24)
2.派拉匝祿警告他的五個兄弟趕快悔改,以避免同樣的結局(路16:27-28)
(英王欽定版聖經 King James Version甚至用了「我向您祈求」(I pray thee)的字)

※Q:「但這只是寓言故事而已,不是真的案例。」

但實際上許多新教註釋家都認為這不是寓言故事,因為寓言故事並不會使用真名。再者就算這真的是寓言故事,耶穌也不可能用故事教導錯誤的教理。

※Q:「亞巴郎拒絕了他的祈禱,這已明顯地說明向亞巴郎祈禱就是錯誤的行為」

不會!因為A拒絕B的請求內容,並不代表“B向A請求”就是錯誤的行為。祈禱本來就是可以被拒絕的!亞巴郎並沒有說:「你不能向我祈禱!只能向天主祈禱!」。因此我們沒辦法假設這個拒絕代表“轉求是錯的“。

舉個例子應該更好理解,當一個小孩向媽媽請求玩具時,媽媽不同意;但這不表示孩子不該向媽媽情求任何事,也不表示向媽媽“請求”就是一件錯誤的事!因為媽媽只是不同意他所求的內容而已,並非不同意祈求的行動。

※Q:「亞巴郎之所以拒絕這個祈禱,是因為他沒有能力答覆他的要求

他的拒絕不能證明他無法實現這個祈禱(當然,是透過天主的力量才能完成)。聖經已經說了他之所以拒絕的理由:他拒絕第一項請求是因為天主已經決定了富豪的懲罰,亞巴郎說:「現在你應受苦了」(路16:25);他拒絕第二個請求是因為富豪的這項"建議"是不會成功的。亞巴郎並沒有說:「我沒有能力派拉匝祿過去,而且你這樣說是褻瀆天主的。」他反而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路16:31) 意思是,如果他派拉匝祿過去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所以我們只能這樣結論:

1. 在世的人能夠向來生的人祈禱,來世的人也能"藉著天主的委派,成為器皿與媒介"而完成要求。換句話說:大公教會所說的「諸聖相通」(communion of saints)「向聖人祈禱」(invocation of saints)是可行的;而且是直接來自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教導

2.亞巴郎若成全了富人的請求,這就會是另一個"來世人/天堂人“與"在世人/地上人"被准許交通的例子,因為死去的拉匝祿將會回到世上與富人的五位弟兄談話。
(再次提醒:這是可行的,只是亞巴郎拒絕了。換句話說,來世的人可以與在世的人交通。)

3.在祈禱中向聖人請求援助並不違反聖經及天主的旨意;這還是耶穌基督自己說出來的教導。

補充:當然了,您的確能直接向天主求,但「義人懇切的祈禱,大有功效。
」(雅5:16)也是祂的旨意,切不可忘。

二、「向聖人祈禱:撒烏耳向已死的撒慕爾祈求」(撒上28:15~16)

「撒慕爾對撒烏耳說:『為什麼你擾亂我,叫我上來?』撒烏耳答說:『我很苦痛。培肋舍特人攻擊我,上主已遠離我,又不藉先知,也不藉夢境答覆我,所以我招你上來,指教我該作什麼。』撒慕爾說:『上主既已離開了你,協助你的近人,你為什麼還來問我?』(撒上28:15~16)

這裡的原理也是一樣:

撒烏耳"可以"向撒慕爾祈求,不過撒慕爾可以接受或拒絕這個祈求。在這裡撒慕爾選擇拒絕,但並沒有說向他請願的行動是錯誤及有罪的!反而,已死的撒慕爾知道自己若幫助了撒烏耳,將違反天主的旨意,還知道撒烏耳將於隔日陣亡在沙場上(撒上28:18~19)。

其實已死的人為在世的人祈禱並不是甚麼新鮮事。聖經就常不經意地認為已死的偉大先知(如梅瑟、撒慕爾)會這麼做:

〈耶15:1〉說「上主對我說:『縱使梅瑟和撒慕爾立在我面前,我的心仍不轉向這人民;你由我面前將他們驅逐,叫他們離去。』」(參閱 希12:1;默6:9~10)

又一次的,這裡並非"不可以"或"不應該"祈禱;而是,就算是他們偉大的祈禱【偉大義人的祈禱是很有功效的;出32:11~12;撒上7:9;詠99:6;耶15:1;雅5:16】也"無法完成"已經違反天主旨意的事。

若說已死的他們實際上“並沒有",或根本"不應該"在死後向天主祈禱,那天主也不會說「縱使他們....我的心仍不」!因為"縱使"這個詞帶有”假設性“,是一種假設語,其接續說出的內容必定是說話者認為“可能的”內容。比方「縱使天黑了,我仍要打球」,這表示天黑為說出這話的人而言是可能的。又或者「縱使全世界都死了,我也不愛你」,這裏全世界都死了為說這話的人而言是可能的。因此天主認為他們兩位的轉求也至少是可能的。若真不可能為在世的人祈禱,那天主應該會直接譴責這項行為說:「他們"不可能"...」或「他們"不該"...」才對;但聖經卻沒有一處譴責這行為。

三、向聖人祈禱:耶穌祈求厄里亞救祂(瑪27:46~50)

「約莫第九時辰,耶穌大聲喊說:「厄里、厄里,肋瑪撒巴黑塔尼!」就是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站在那裏的人中,有幾個聽見了就說:「這人呼喚厄里亞呢!」(This man is calling for Elijah)他們中遂有一個(one of them
)立即跑去,拿了海綿,浸滿了醋,綁在蘆葦上,遞給他喝。其餘的人卻說:「等一等,我們看,是否厄里亞來救他!」(Wait, let us see whether Elijah will come to save him.)」(瑪27:46~50)

請注意這些“旁觀者”(經文寫:有幾個聽見了就說)是與耶穌同一陣線的人,因為下一節經文提到了他們中的一個人為滋潤祂的口舌,加快死亡以減少受苦的時間而願給祂醋喝。

在48節中,“其餘的人“阻止了給醋的動作,因為他們想「看是否厄里亞來救他!」,這段紀錄表示活人向諸如厄里亞這樣的人(請注意厄里亞是已亡的人,曾出現在山中顯聖容事件中)請益的概念在當時很普遍。且他們說了「來救他!(save)」,表示厄里亞在他們的想法中是能降臨並施予救援的!

聖史瑪竇在描述時,並沒有將他們這樣想的做法描寫成一種錯誤,反而在其他經文的光照下,更會發現這群人可能是對的!極有可能這就是瑪竇願意提出的訊息,畢竟福音記載顯示耶穌提過厄里亞的名字,指出了他是洗者若翰的原型prototype(瑪11:14;17:10~13;參閱 路1:17 佳播天使)。我們可以說,“這群同陣線的人”若本是耶穌的追隨者,便已認識了厄里亞的角色,知道他和梅瑟於耶穌顯聖容時出現過(瑪17:1~6)。因此十字架上的這一幕若再次出現厄里亞,若耶穌再次和這位人物溝通,並不是什麼驚奇的事!

所以,我們再次發現,當時的人們相信
1. 死後的人不會消失不見。
2. 他們可以聽見人們的祈禱,也可以與在世的人有所溝通。(已亡的厄里亞早已出現在耶穌顯聖容的時候,且和在地上的祂談話)
3. 他們可以向已亡的人祈禱,且這位祈禱的對象有能力給予幫助。(當然要天主允許,且能力也出自天主)

四、宗徒們也為死人祈禱(弟後書1:16~18)

「願主賜仁慈於敖乃息佛洛的家庭(May the Lord grant mercy to the household of Onesiphorus),因為他屢次使我精神快慰,也不以我的鎖鏈為恥,而且他一到了羅馬,便急切地訪尋我,也找到了我。願主到那一日,賜他獲得主的仁慈!(may the Lord grant him to find mercy from the Lord on that Day)他在厄弗所怎樣為我服了務,你們知道得更清楚。」(弟後書1:16~18;參:4:19)

一些註釋家推斷敖乃息佛洛在保祿寫弟茂德後書之前就已經死了,因為:
(1)保祿沒有表示自己還與敖乃息佛洛在一起
(2)保祿求天主讓他在最後審判獲得仁慈(1:18)
(3)他請弟茂德問候敖乃息佛洛一家,但卻不問候敖乃息佛洛本人

以上使我們有理由得知,保祿就是在為已亡的人祈禱~

五、保祿宗徒教導為死人行補贖(基本意義同祈禱一樣)〈格前15:29〉

「不然,那些代死人受洗的是作什麼呢?(what do people mean by being baptized on behalf of the dead? )如果死人總不復活,為什麼還代他們受洗呢?( baptized on their behalf)」(格前15:29)

我們可以發現,這裡指的受洗(baptized),不是聖洗聖事的洗!而是『代亡者受罰』(類似代他們祈求)的意思,福音書也有這樣的概念:

1. 谷十3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飲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I am baptized)」

2. 路十二50: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a baptism to be baptized),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
受洗本身也能指『為他人受難犧牲』的意思!也就是說,保祿的意思是『如果亡者不可能復活的話,那為何人要替他們刻苦或為他們祈禱呢?』。我們又在30~31節裡發現保祿也和弟兄們都常為亡者們刻苦犧牲!這就雷同馬加伯下十二40~45中為亡者獻贖罪祭(made atonement for the dead),使他們獲得罪赦(be delivered from their sin)的敘述!而有關格前十五章為亡者犧牲的意涵就算要否定,也仍是困難的。畢竟上一個經文中,保祿確實為了死去的人獻上禱文(弟後一16~18)!

六、耶穌和伯多祿都有過同時“向”聖徒祈禱,並“為”亡者祈禱的經歷(宗9:40)

在宗徒大事錄第九章當中,一位在約培(Joppa)的門徒─塔比達(Tabitha)─死了,伯多祿以一句:「塔比達,起來!」(Tabitha, rise.)向已亡的她祈禱說話!她便復活了!
(參閱:宗9:36~41)。

從這段內容中,可以發現:
1.伯多祿對這"已死去的"塔比達說話(表示他正在向已亡的人說話)
2. 天界和人界間,並沒有一道不可穿越的屏障阻隔著。(否則伯多祿無法對亡者喊名字後還有所反應)
3.伯多祿的行為不只有向亡者祈禱,還同時"為"亡者祈禱。(經文顯示伯多祿為使她復生而向天主祈禱,但同時也和她祈禱說話)

這情況不只發生在伯多祿身上,連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做了同樣的事:祂為拉匝祿而向天主祈禱(若11:41~42),之後直接向一名亡者說話,祈禱說:「拉匝祿,出來」(若11:43)!

結論:向已亡的聖徒祈禱,或為亡者代禱是合理的,可能的,不但不違背聖經,反而凸顯了聖經的訊息!

天主愛您~
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Prayers to Saints & for the Dead: Six Biblical Proofs」 by Dave Armstrong

內文編譯: Pihu Walis、金哲昱 - Catholic Apologist

2020.9.16

原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CATHOLIC.APOLOGETICS.IN.ASIA/posts/1993098257493235

 

補充~ 瑪加伯傳下 十二38~45
38事後,猶大率領兵馬,到了阿杜藍城;因為已到第七日,他們就在那裡照例自潔,過了安息日。39第二天,由於事不宜遲,猶大的部隊便出去收殮陣亡的屍體,好把他們安葬在祖墳裡,與親族在一起。40當時在每個死者的內衣下,發現都有雅木尼雅偶像的符籙,這原是法律禁止佩帶的;眾人便都明白這正是他們陣亡的原因。41於是眾人稱讚秉公審判及揭示隱密的上主,42同心哀禱,求使所犯過惡,得以完全赦免。隨後,英勇的猶大勸勉民眾避免犯罪,因為人都親眼看見這些陣亡者因罪所受的罰。43於是大眾募集了二千銀「達瑪」,送到耶路撒冷作贖罪祭的獻儀:他作的是一件很美妙高超的事,因為他想念著復活;44如果他不希望那些死過的人還要復活,為亡者祈禱,便是一種多餘而糊塗的事。45何況,他還想到為那些善終的人保留下的超等報酬:這實在是一個聖善而虔誠的思想。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福傳書店 的頭像
    福傳書店

    福傳書店 Evangelization Shalom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