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月二十四日 常年期第二十九周 星期六 聖安道·柯樂仁主教(1870年)(綠/白)每日讀經 https://youtu.be/pPYXvCs1WP0

讀經一(本著那為元首的基督,全身都不斷增長。)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4:7-16

弟兄們: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為此經上說:『他帶領俘虜,升上高天,且把恩惠賜與人。』說他上升了,豈不是說他曾下降到地下嗎?那下降的,正是上升超乎諸天之上,以充滿萬有的那一位,就是他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為成全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眾人對天主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使我們不再做小孩子,為各種教義之風所飄蕩,所捲去,而中了人的陰謀,陷入荒謬的詭計;反而在愛德中持真理,在各方面長進,而歸於那為元首的基督,本著他,全身都結構緊湊,藉著各關節的互相補助,按照各肢體的功用,各盡其職,使身體不斷增長,在愛德中將它建立起來。——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122:1-2,3-4,4-5

【答】:我歡喜,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

領:我歡喜,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耶路撒冷!我們的雙足已經站在你的門口。【答】

領:耶路撒冷建築得好似京城,確是內部劃一整齊的京城。各支派,上主的各支派都齊集在那裏。【答】

領:他們按照以色列的法律稱頌上主的名字。那裏設立了執政的座席,那裏有達味王室的寶位。【答】

福音前歡呼

領:亞肋路亞。

眾:亞肋路亞。

領:上主說:「我決不喜歡惡人喪亡,但卻喜歡惡人悔改,離開邪道,好能生存。」

眾:亞肋路亞。

福音(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死亡。)

恭讀聖路加福音 13:1-9

正在那時,來了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報告給耶穌。他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的加里肋亞人更有罪,才遭此禍害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或如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耶穌又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你砍掉它吧!為什麼讓它白佔土地呢?」園丁回答他說:「主人!再留它一年吧!待我在它周圍掘鬆泥土,加上肥料;將來若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掉吧!」——上主的話。

反省

古代的猶太人,包括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相信,天災人禍、疾病苦楚是犯罪所遭致的懲罰。耶穌的教導卻與此相反。祂一方面指出,天災人禍與個人的罪過沒有必然聯繫;另一方面卻說,罪惡會導致真正的滅亡,即靈魂與天主的疏離。所以,耶穌藉機警告猶太人要悔改。祂用葡萄樹的比喻教導他們,天主雖是仁慈的,會容忍和寬恕罪人,但罪人不可辜負天主的仁慈。天主在仁慈中等待我們悔改,我們不可浪費祂的時間。浪費天主的時間,就是浪費祂的仁慈;誰浪費祂的仁慈,就是浪費救恩,自取滅亡。我在善用天主的時間而實時悔改嗎?

(「我靈讚頌主 iBreviarium」── 樂仁出版社供稿)

默想:

猶太人傳統思想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一個人假若患惡疾、不育或者有缺陷,猶太人會認為必定是那人犯了罪,得罪了天主,而受到天主的懲罰。相反一個人如果富裕、有地位,那他必是一個敬畏天主的人,得到天主的眷顧。所以在今日福音的前部份,耶穌舉了兩個例子,就是有些加里肋亞人被比拉多殺害及史羅亞塔倒下壓死了十八個人。猶太人會覺得這些死者必定是犯了重罪而受到天主的懲罰,是罪有應得和理所當然的。

但耶穌卻說:「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耶穌這樣說是否有點兒過分?我們雖不是聖人,但也沒有犯了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這些大罪,極其量只是些小罪小錯。退一步說,就算我們不悔改,耶穌都不應該把我們的下場與那些罪大惡極的罪人相提並論吧!天主的公義何在?

筆者個人認為今天福音的後部份,可能是給我們的一個啟示。福音後部份講述園主在一棵無花果樹上,三年來也找不到果子便打算砍掉它,「為什麼讓它白佔土地呢?」不結果的無花果樹不是也可以有別的用途嗎?世上不也是有很多不能結可供人吃用的果子的樹嗎?為什麼那些樹就不是白佔土地呢?會不會是天主給他的每個創造物也有各自的使命?我們又或者可否認為,天主應該並不滿足於我們只消極的不犯大罪,而是應該積極的對每個人的生命有所交代。天主的公義可能就在於此(筆者按:其實福音裏耶穌有很多例子都有類似的思想。例如塔冷通的比喻(瑪25:14-30);綿羊和山羊的比喻(瑪25:31-46)等)。朋友,你的使命又是什麼呢?

~~~~~~~~~~~~

Saturday of the Twenty-ninth Week in Ordinary Time Lectionary: 478

Reading 1 EPH 4:7-16 https://youtu.be/4it-T9Atkuw

Brothers and sisters: Grace was given to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 of Christ’s gift. Therefore, it says: He ascended on high and took prisoners captive; he gave gifts to men. What does “he ascended” mean except that he also descended into the lower regions of the earth? The one who descended is also the one who ascended far above all the heavens, that he might fill all things. And he gave some as Apostles, others as prophets, others as evangelists, others as pastors and teachers, to equip the holy ones for the work of ministry, for building up the Body of Christ, until we all attain to the unity of faith and knowledge of the Son of God, to mature manhood to the extent of the full stature of Christ, so that we may no longer be infants, tossed by waves and swept along by every wind of teaching arising from human trickery, from their cunning in the interests of deceitful scheming. Rather, living the truth in love, we should grow in every way into him who is the head, Christ, from whom the whole Body, joined and held together by every supporting ligament, with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each part, brings about the Body’s growth and builds itself up in love.

Responsorial Psalm PS 122:1-2, 3-4AB, 4CD-5

R. (1) Let us go rejoicing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 I rejoiced because they said to me, “We will go up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 And now we have set foot within your gates, O Jerusalem.

R. Let us go rejoicing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 Jerusalem, built as a city with compact unity. To it the tribes go up, the tribes of the LORD.

R. Let us go rejoicing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 According to the decree for Israel, to give thanks to the name of the LORD. In it are set up judgment seats, seats for the house of David.

R. Let us go rejoicing to the house of the Lord

Alleluia EZ 33:11

R. Alleluia, alleluia.

I take no pleasure in the death of the wicked man, says the Lord, but rather in his conversion that he may live.

R. Alleluia, alleluia.

Gospel LK 13:1-9

Some people told Jesus about the Galileans whose blood Pilate had mingled with the blood of their sacrifices. He said to them in reply, “Do you think that because these Galileans suffered in this way they were greater sinners than all other Galileans? By no means! But I tell you, if you do not repent, you will all perish as they did! Or those eighteen people who were killed when the tower at Siloam fell on them– do you think they were more guilty than everyone else who lived in Jerusalem? By no means! But I tell you, if you do not repent, you will all perish as they did!” And he told them this parable: “There once was a person who had a fig tree planted in his orchard, and when he came in search of fruit on it but found none, he said to the gardener, ‘For three years now I have come in search of fruit on this fig tree but have found none. So cut it down. Why should it exhaust the soil?’ He said to him in reply, ‘Sir, leave it for this year also, and I shall cultivate the ground around it and fertilize it; it may bear fruit in the future. If not you can cut it down.’”

122208211_1659835197509976_8458619482132905781_n

~~~~~~~~~~~~

10月24日聖人 聖類斯關納拉(St. Louis Guanella)https://www.facebook.com/BonfireWorld/posts/2899164543639637

家鄉教區科莫

類斯在一八四二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意大利松德里奧(Sondrio)的坎波多齊諾(Campodolcino),在家裡十三個孩子中排行第九。他父母雖然貧窮,但勤奮工作,富於信德。一八五四年,十二歲的類斯入讀科莫教區的神學院,其後在一八六六年晉鐸。他是個熱心的神父,致力於人民的靈性和物質福祉。他在薩沃諾村(Savogno)擔任副本堂,特別關愛窮人,熱衷於培養信友度虔誠的基督徒生活,並推廣多項社會工作。他充滿使徒熱忱,關心堂區信友的需要,贏得信友愛戴,因此他逝世後不久,他們便為他立紀念碑。他希望度更聖善的生活,考慮加入修會,但經過一段時間才作出最後決定。當時,鮑思高神父在杜林服務貧窮青年,也創立修會推廣他的工作。這位比哀蒙聖人的品行深深吸引類斯。

慈幼會生活

渴望加入慈幼會

一八七四年,類斯關納拉神父請求聖若望鮑思高批准他加入慈幼會。當時,杜林總主教羅倫斯嘉斯塔迪蒙席(Mgr. Lawrence Gastaldi)與鮑思高神父之間有些誤會。當總主教得知類斯神父的想法後,立即寫信給科莫的主教說:「你要提醒關納拉神父,如果他到這個總教區,我絕不會批准他主持感恩祭,更不會讓他聽告解。」

科莫的副主教立即通知身在薩沃諾的類斯神父。科莫的主教公署以為在這個情況下,教區便可避免失去一位聖善的司鐸,但類斯神父堅持他的想法,寫信給鮑思高神父說:「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我把自己交給你,祈求上主會驅散雨雲,讓我快點加入你們……我今天也寫信給科莫主教,告訴他萬一你轄下其他學校接納我,而我要離開杜林,那麼我歡迎慈幼會會士薩拉神父(Father Sala)到我的堂區服務……」(BM X, 413)兩周後,鮑思高神父致函教宗,其中談及:「……一個月前,他(嘉斯塔迪總主教)得知倫巴底(Lombardy)的本堂神父類斯關納拉決定加入慈幼會,竟通知他說,他不會獲准在杜林總教區主持感恩祭或聽告解。」鮑聖在尼斯(Nice)再度寫信給科莫的類斯:「你的地方已準備好,你可隨時來這裡。你到達杜林後,我們才考慮把你分派到哪裡。我這樣安排,是因為你曾說:『如果你的修會不接受我,我會申請另一個修會。』請把你的事務處理妥當,那麼你日後毋須回去處理……」(BM X, 575-76)自一八七五年起,類斯與鮑思高神父共事三年,幫助他推行工作。

「他(鮑思高神父)委派聖善的關納拉神父管理一個計劃(瑪利亞之子),把這個計劃塑成結構完善的部門,有別於會院其他部門。關納拉神父欣然負起這重擔。」(BM XI, 48)

鮑思高神父給關納拉的實際忠告

當時修會內已宣發聖願的司鐸會士不多,類斯神父是其中之一,表現格外優秀。他擔任聖類斯青年中心的院長時,鮑思高神父曾教導他如何宣講:「如果你希望青年喜歡你,並能幫助他們,應在宣講中加插趣事、寓言和比喻。最重要應生動有趣地詳述每一細節,這能吸引青年的注意,他們會熱切聆聽,渴望知道故事的結局。」(BM XI, 287)

一八七七年四月十日,鮑思高神父再次寫信給關納拉神父:「我不是經常與你碰面,因此寫下一些指引,是我經常為會院總監提供的:

1. 留神會士和學生的品行,必須每月與他們談心,讓他們全體每月習練善終。

2. 專心做好手上的事(Age quod agis)。永恆的事物必須優先於其他事情。努力作出改善,專心於我們的事務,我們服務的人;在他們憂傷或患病時,盡力幫助他們。

3. 努力保持會院在財政上自給自足。如有可能,也捐款給母院,因為母院須承擔整個修會的需要。

4. 寫下你的講道詞;幫助會士學習,為他們提供所需書籍,或向他們建議好書。

5. 閱讀、反思和實踐我們的會規,並要確保其他人也遵守會規。」(BM XII, 358-59)

關納拉神父是蒙多維(Mondovi)附近的聖三會院慈幼會學校和青年中心總監,並以此身分出席一八七七年舉行的首屆全會代表大會。(參閱BM XIII, 185)

內心掙扎,再三考慮

關納拉神父自加入修會之初,心裡便充滿疑慮。他抵達華道谷時,剛好長上們的會議結束,他們在會上決定接受南美洲的傳教工作。鮑思高神父在門外遇見他,問他說:「我們應去美洲嗎?」關納拉神父答說:「我也希望創立女性家庭。」他是指女修會。「或許也在這個教區創立另一個男修會吧,我早已與一些會士協定了。」鮑思高神父說:「我們全部齊備了。我們有神父,也有修女,你必會是我們的一分子。」關納拉神父在他的回憶錄寫道:「我沒有說話。在慈幼會生活的三年裡,我內心很矛盾。然而,自行創立修會的渴望戰勝了。每當與鮑思高神父一起,我也感到有如在天上。在天主的助佑下,加上鮑思高神父的祈禱,我糾正了一些錯誤,否則我或許至死仍在犯錯。我認為藉著盡力遵守會規,我在培養克己精神方面尤其有進步。」(BM XI, 2)

他的三年暫願尚未屆滿,他便考慮是否應繼續留在慈幼會。他有意創立教區修會,有效地服務社會上遭遺棄的人,而這想法日益根深蒂固。計劃尚未成形之前,他就像受到一些隱藏的衝動困擾,只知道這種衝動是來自天主或世俗,因此他向智者求教,同時盡力度聖善的生活,與天主密切契合。隨著時間過去,他的掙扎日益顯著,他也沒有刻意隱瞞鮑思高神父。他向鮑思高神父表白心跡後,這位聖善的慈父寫信給他說:「如果你任由這些思想每天困擾你,你便難以辨別天主的旨意。上主不在風暴之中(列上19:11)。已宣發聖願的人,若是認真追隨聖召,必須棄絕任何有違其聖願內容、且未經長上批准的意見和計劃;否則,任何人也自行創立修會,聖願不僅失去作用,甚至可能有害。」(BM XIII, 628)

「不要捨棄我」

鮑思高神父對他說:「因此,在你的三年暫願屆滿前,不要談論、寫作或忙於其他事務。在這期間,應與被釘的耶穌交談,請他向你顯示,在你離世的時刻,甚麼可給你最大的滿足感。這是唯一免於誤入歧途的方法,並可防止浪費天主已賜給我們,或將要賜給我們的許多恩寵。類斯神父,請助我拯救人靈。歐洲和美洲極需要傳福音的工人。不要在這場爭戰中棄我不顧,卻要像勇士般戰鬥,你必會獲賜光榮的冠冕……」(BM XIII, 628-29)

一八七八年七月十五日,鮑思高神父再次寫道:「教宗下令,須在本年內組織傳教團到聖多明尼加(Santo Domingo),管理大小修院、主教座堂和大學。類斯神父,你會加入傳教團,參與這新計劃嗎?當地的語言是西班牙語……」(BM XIII, 629)

類斯神父在神修日記寫道:「當時這封信刺痛我心,至今亦然。我仍然認為,我能夠並應該貢獻自己的教區。現在,我更堅信這是我的本分,且被召回這裡。」(BM XIII, 630)鮑思高神父補充說:「……至於你的立場,不要忘記這句諺語:幸運者不應動搖;表現良好的,不應追求更進一步。許多人自欺欺人,忘記這格言。為求更進一步,他們甚至無法把事情做好,正如另一格言道:『好』的敵人是『更好』。」(BM XIII, 630)

重返科莫教區

「關納拉神父重返科莫,經過多番痛苦的起伏後,主教才委任他為主顧小院舍的總監,其創辦人已在一八八一年逝世。其後,他冒著強烈反對,成功設立一項事業,因而成為教會史上的知名人物……他在一八九一年致函鮑思高神父首任繼承人(彌額爾盧華神父)說:『類斯關納拉神父熱烈敬仰鮑思高神父。毫無疑問,離開鮑思高神父使他難過不已,不下於父母在他懷中相繼離世的悲傷。』……天主以奧秘的方式,為關納拉神父作好準備,讓他在學習修道生活期間,在鮑思高神父的學校參與慈善使徒工作,對他日後非常有益。然而,天主沒有賜鮑思高神父特別的神視,沒有讓他洞悉天主召喚祂的忠僕所履行的使命。」(BM XIII, 631)

有意重返修會

「約在三年後,類斯關納拉神父離開慈幼會,返回家鄉的教區,熱心投入他認為天主召叫他推行的慈善工作。然而,科莫並非所有人也認同他;事實上,反對他的人是那麼頑強有力,以致他的事業幾乎崩潰。後來情況越來越差,使他灰心喪志,但他想起鮑思高神父,有意再度離開家鄉返回慈幼會,永遠不再離開。他的想法非常強烈,甚至在九月中寫信給鮑思高神父,請求重新取錄他。當時鮑思高神父與多位長上在阿拉西奧(Alassio)進行退省,於是向眾長上說出他的請求,徵詢他們的意見。

「他們深深敬佩關納拉神父,即使他離開修會,也無損他們對他的尊重。因此,沒有人反對。賈烈勞神父當時負責錄取候選人加入修會,他代表鮑思高神父回覆類斯神父,並列出兩項條件:關納拉神父必須放下科莫所有工作,然後返回青年中心準備接受任命。字裡行間,顯然鮑思高神父仍在考慮派他到多明尼加共和國。可是,當時關納拉神父與其教區已密不可分,勉強要他離開,只會引起嚴重問題。」(BM XV, 373)

會祖關納拉

一八八六年,關納拉創立科莫的主顧之家,並在那裡興建聖心堂。他也創立主顧修女會(Daughters of Our Lady of Providence),旨在教育青年,並照顧青少年和長者。他也創立具有同樣目標的仁愛之僕修會(Servants of Charity),其後在一九一三年創立聖若瑟善終會,照顧臨終者。

與世長辭,光榮列品

一九一五年十月廿四日,類斯關納拉神父於意大利科莫逝世。他的列品程序在一九三九年展開,其後教宗保祿六世在一九六四年十月廿五日宣告他榮列真福品。二O一一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册封他為聖人。

122222818_3157884010988285_8480455940589530426_o

~~~~~~~~~~~~

10.24(六)再來一年 聖安道.柯樂仁主教 路加福音十三1-9

正在那時,來了幾個人把有關加里肋亞人的事,即比拉多把他們的血,與他們的祭品攙和在一起的事報告給耶穌。

他回答說:「你們以為這些加里肋亞人,比其他所有的加里肋亞人更有罪,纔遭此禍害嗎?

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或如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

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

他講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人曾將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自己的葡萄園內。他來在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

便對園丁說:你看,我三年來在這棵無花果樹上找果子,但沒有找到,你砍掉它罷,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

園丁回答說:主人,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 將來若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了。」

———————————
(釋經小幫手)

在生活中就是有些人我們無法和平相處,可能是我們的家人,他/她可能對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意見、都不滿意;也可能是我們的同事,常常否決我們的想法;也或者是我們的同學,總是要證明我們是錯的。如果我們有選擇,我們會試圖斷絕與他們的關係,就像今天福音中的葡萄園主人一樣,他想要砍掉無法結果的無花果樹 —「為什麼讓它荒廢土地?」

試問,為什麼我們要繼續這種關係?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浪費時間、精力、愛在無法回報我們的人身上?現今的社會教導我們只尋求能夠得利、給我們好處的關係,而切斷對我們沒有用的關係,因此我們的精力都用在對我們有利益、有益的關係中。然而,這是真理嗎?

其實,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完全與我們思考、想法、感受完全一致的人。在關係中,總是有差異。表面上看來,切斷關係是最容易的解決方法,然而,今天耶穌邀請我們另一條路:「再容它這一年罷!待我在它周圍掘土,加上糞。」耶穌邀請我們先在祈禱中與祂談話,聊一聊我們在關係中遇到的困難,然後將我們的挫折、失望交託給祂,讓耶穌成為肥料。就如同耶穌對我們很有耐心,也包容我們的限度,也讓我們以同樣的耐心和祂賜的力量來經營與他人的關係。

只有當天主是我們的中心,我們才真正能夠學會在關係中成長、成熟。


(品嚐聖言)

默想主耶穌對我們的生命很有耐心的說:再容它這一年罷!

(活出聖言)

今天當我們遇到人關係中的困難時,讓我們選擇主耶穌的路,而不是捷徑的路!

(全心祈禱)

主耶穌,請祢教我如何有祢的耐心來對待比較困難的關係!

©2020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

10月24日   愛教會 
愛教會有時候簡直作不到。但是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教會中所有的人——有權勢的或弱勢的、保守的或前進的、容忍的或狂熱的——都是同一陣線的見證人,經過涕泣之穀,唱出感恩讚美的歌聲,聆聽主的話語,共同分享不斷倍增的餅。若能牢記這一點,我們就能說:“我愛教會,我很高興能在其中”。 
愛教會是我們的莊嚴職責,對教會沒有真摯的愛,就無從活在平安喜樂裡。對教會沒有真摯的愛,就無從召喚人來到教會。~ 盧雲神父

[行走義路]
天主,求你檢察我,洞知我的心曲;天主,求你考驗我,明晰我的思慮。求你察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導我邁上永生的道路。(詠139:23-24)(詩139:23-24)
思高本:(依23:3)(依30:20-21)(依35:8-10)(詠23:3)(詠25:8-9)(詠84:6-8)
和合本:(賽23:3)(賽30:20-21)(賽35:8-10)(詩23:3)(詩25:8-9)(詩84:5-7)

============

 嗡 斯巴雅 嗡 巴威

 啊啦伊亞加布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福傳書店 的頭像
    福傳書店

    福傳書店 Evangelization Shalom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