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日 常年期第十八周星期一 每日讀經 https://youtu.be/pB4F7Sfhhu4

玫瑰經: 歡喜五端 (The Mysteries of the Rosary: The Joyful Mysteries)

讀經一(我獨自不能抱著這百姓。)

恭讀戶籍紀 11:4-15

以色列子民哭泣說:「誰給我們肉吃?我們記得:在埃及我們可隨便吃魚,還有胡瓜、西瓜、韭菜、葱和蒜。現在我們的心靈憔悴,我們眼見的除「瑪納」外,什麼也沒有。」「瑪納」形似胡荽種子,色彩有如珍珠。人民四散收集,用磨研細,或在臼內搗碎,在鍋內煮了做成餅,它的滋味有如油餅的滋味。夜間露水降在營上時,也降下「瑪納」。

梅瑟聽見百姓家家戶戶,各在帳棚門口悲哭。上主非常忿怒,梅瑟見了也很難受,遂對上主說:「你為什麼難為你的僕人?為什麼我在你眼中不蒙寵幸,竟將管理這百姓的擔子全放在我身上?莫非是我懷孕了這百姓,或是我生了他們,你竟對我說:你要懷抱他們,如同褓母懷抱乳兒,直到進入你對他們的祖先所誓許的地方?我從那裏拿肉給這百姓吃?因為他們向我哭訴說:給我們肉吃!我獨自不能抱著這百姓,這為我太重。若你願這樣對待我,如果我在你眼中得寵,求你殺了我吧!免得我受這苦楚。」——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81:12-13,14-15,16-17

【答】:請眾向助佑我們的天主歡舞。

領:我的百姓沒有聽我的呼聲,以色列人也沒有服從我的命令。因此,我就任憑他們的心靈頑硬,讓他們隨自己的私意而行。【答】

領:如果我的百姓聽了我的命令,以色列人隨從我的道路而行,我立刻就會壓迫他們的敵人,轉過手打擊難為他們的仇人。【答】

領:仇恨上主的人必來向他歸順,仇人的厄運從此要永久常存。但我要以麥子的精華養育選民,以石中的蜂蜜使他們得到飽飫。【答】

福音前歡呼

領:亞肋路亞。

眾:亞肋路亞。

領: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

眾:亞肋路亞。

福音(耶穌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他們再分給群眾。)

恭讀聖瑪竇福音 14:13-21

耶穌一聽若翰的死訊,就從那裏上船,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眾聽說了,就從各城裏步行跟了他去。他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吧!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吧!」門徒對他說:「我們這裏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裏來!」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子外,約有五千。——上主的話。

反省

耶穌聽到若翰遇害的消息,就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相信祂並非因為恐懼而離開,而是需要更多尋求天主的旨意。祂知道十字架離祂越來越近了,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來堅定祂對天父旨意的順從。

群眾聽說耶穌退到荒野,就從各地徒步去找祂。祂一下船,看見許多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耶穌從來不會拒絕任何一個有求於祂的人,即使在祂需要安靜休息時,祂還是願意把自己的需要放下,先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反觀,從門徒的對話可以看出他們把這麼多的群眾視為一個巨大的負擔,因為他們強調客觀環境的不利,以及不可能滿足這麼多群眾的需要,在他們看來這都是無法解決的困難。

門徒還沒有真正認識耶穌,他們還不知道耶穌到底是誰。「我們這裏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門徒對主沒有真正的信心,特別是處於困難的處境裡,為我們也是如此。雖然嘴裡說在天主沒有難成的事,然而我們並不真信天主能為我們解決當前的困難,當然也就沒有全心交託給祂。如果我們不曾真正認識耶穌基督,就不能完全信靠祂,把自己無條件地交托給祂;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完全地交托給主,也就無法真正認識他。

「你們給我拿到這裏來!」耶穌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祝福、擘開,遞給門徒,再分給群眾。人人都吃飽了,門徒然後把剩餘的碎塊收集起來,竟裝滿了十二筐,這些食物比耶穌開始分給群眾時多了許多。五個餅和兩條魚雖然微不足道,代表了人的有限,但在天主的手裡,它就變成無限,變得足夠有餘。所以,無論我們手上有的是多麼缺乏,只要全心交給天主,祂都能使用並成就大事。在祂的手裡,少能變成多,無能變為有,我們要全心信賴祂。

~~~~~~~

戶 11:4-15 瑪 14:22-36

「 小德蘭福傳之友 」指導神師 曾慶導神父 讀經反省(2021.8.2)

耶穌基督+

我們可能都會有這個經驗:我們為別人辛勞付出,別人不但沒有感謝的表示,反而埋怨挑剔,甚至說你的壞話讓人討厭你。碰到這個情況,任誰都會灰心喪氣,不想幹了,為何辛苦為何忙啊?教會團體裡面可能也會有這種情況。今天梅瑟就是表現出這種可憐的狀況,他全心全意為以色列人服務辛苦,但是換來的是埋怨不滿甚至憤怒。這個擔子實在太重了,梅瑟只能向天主埋怨為什麼給他這個責任!

天主的回應沒有在今天的讀經裡,天主吩咐梅瑟找70位長老去幫助他,分擔他的負擔。

在今天的福音裡,門徒們要餵飽一大群人是力不從心的,但是主耶穌沒有要求他們完全自己承擔責任,但祂要他們參與,祂利用他們微薄的五餅二魚的能力,自己顯奇蹟餵飽了眾人。

在我們的工作責任裡,我們要牢記我們不是孤獨的,我們有超過70位長老來幫助我們:在諸聖相通功的祈禱裡,我們有整個教會做我們的後盾;更加有教會的頭,就是基督耶穌,親自在聖體聖事里以他自己作為我們的飲食來先餵養我們,好讓我們有力氣去餵養他人!

S__2506815

2021 Catholic Mass Daily Bible Reading https://youtu.be/8aIVZ4zabrA

Monday of the Eighteenth Week in Ordinary Time 2 August 2021

First reading Numbers 11:4-15

The sons of Israel began to wail, ‘Who will give us meat to eat?’ they said. ‘Think of the fish we used to eat free in Egypt, the cucumbers, melons, leeks, onions and garlic! Here we are wasting away, stripped of everything; there is nothing but manna for us to look at!’ The manna was like coriander seed, and had the appearance of bdellium. The people went round gathering it, and ground it in a mill or crushed it with a pestle; it was then cooked in a pot and made into pancakes. It tasted like cake made with oil. When the dew fell on the camp at night-time, the manna fell with it. Moses heard the people wailing, every family at the door of its tent. The anger of the Lord flared out, and Moses greatly worried over this. And he spoke to the Lord: ‘Why do you treat your servant so badly? Why have I not found favour with you, so that you load on me the weight of all this nation? Was it I who conceived all this people, was it I who gave them birth, that you should say to me, “Carry them in your bosom, like a nurse with a baby at the breast, to the land that I swore to give their fathers”? Where am I to find meat to give to all this people, when they come worrying me so tearfully and say, “Give us meat to eat”? I am not able to carry this nation by myself alone; the weight is too much for me. If this is how you want to deal with me, I would rather you killed me! If only I had found favour in your eyes, and not lived to see such misery as this!’

Responsorial Psalm Psalm 80(81):12-17

Ring out your joy to God our strength. My people did not heed my voice and Israel would not obey, so I left them in their stubbornness of heart to follow their own designs.

Ring out your joy to God our strength. O that my people would heed me, that Israel would walk in my ways! At once I would subdue their foes, turn my hand against their enemies.

Ring out your joy to God our strength. The Lord’s enemies would cringe at their feet and their subjection would last for ever. But Israel I would feed with finest wheat and fill them with honey from the rock.

Ring out your joy to God our strength.

Gospel Acclamation Jn14:6

Alleluia, alleluia!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says the Lord; No one can come to the Father except through me. Alleluia!

Gospel Matthew 14:13-21

When Jesus received the news of John the Baptist’s death he withdrew by boat to a lonely place where they could be by themselves. But the people heard of this and, leaving the towns, went after him on foot. So as he stepped ashore he saw a large crowd; and he took pity on them and healed their sick. When evening came, the disciples went to him and said, ‘This is a lonely place, and the time has slipped by; so send the people away, and they can go to the villages to buy themselves some food.’ Jesus replied,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m to go: give them something to eat yourselves.’ But they answered ‘All we have with us is five loaves and two fish.’ ‘Bring them here to me’ he said. He gave orders that the people were to sit down on the grass; then he took the five loaves and the two fish, raised his eyes to heaven and said the blessing. And breaking the loaves handed them to his disciples who gave them to the crowds. They all ate as much as they wanted, and they collected the scraps remaining; twelve baskets full. Those who ate numbered about five thousand men, to say nothing of women and children.

Gospel of the Lord

~~~~~~~~~~~~

8月2日聖人 真福奧古斯多查托斯基(Bl. Augustus Czartoryski)https://www.facebook.com/BonfireWorld/posts/3123342154555207

真福奧古斯多查托斯基與可敬者安德肋白德美是摯友,亦為最先兩位於聖德芬芳中逝世的年青慈幼會司鐸。然而,他們也可視為最與別不同的慈幼會會士。一般慈幼會會士都非常活躍,經常與青年四處奔走,為他們的得救奔波勞碌。可是,奧古斯多及安德肋在他們短短的一生,無法直接服務青年。奧古斯多享年三十四歲,晉鐸不足一年,而安德肋享年廿七歲,晉鐸僅四年。然而,他們「以聖潔的生活作證……是青年最寶貴的禮物。」(Const. 25)或許天主藉此提醒慈幼會會士,聖德首重默觀,雖然行動亦很重要,但並非必要,重要的是達到聖方濟沙雷氏所說的通過「工作」與天主「契合」。事實上,慈幼會會士一般通過行動與天主會面及契合,但也並非時時如此。在某些情況下,他們並非藉著熱心活動達至這種境界,而可敬者奧古思多查托斯基及安德肋白德美的生命充分展現這事實。本文是查托斯基王子的生平概述。

童年生活

十八世紀末,波蘭是歐洲強國。然而,一個世紀後,她重蹈歷史覆轍,變得四分五裂,王朝也失勢。王位繼承人波蘭王子拿迪留斯查托斯基(Ladislaus Czartoryski)流亡法國巴黎。他與瑪利亞安巴勞(Maria Amparro)結為夫婦,她是西班牙王后兼里納雷斯(Rinarez)公爵瑪利亞姬天娜(Mary Cristina)的女兒。天主降福他們的婚姻生活,他們於一八五八年八月二日在巴黎蘭伯特宮(Lambert Palace)誕下奧古斯多。新生王子使受盡磨難的王族歡欣雀躍,也為遭受侮辱和壓迫的波蘭人民帶來希望。孩子在八月四日領洗。他們在蘭伯特宮一無所缺,能夠以最優秀的歐洲王族傳統培育小王子。可是,奧古斯多五歲喪母,沒有機會完全瞭解母親偉大的心靈。

其後,拿迪留斯再婚,妻子為瑪嘉烈奧爾良(Margaret of Orleans),她父親是覬覦法國王位的公爵。這位後母也很疼愛奧古斯多。然而,母親早逝,加上父親終日在外奔走,小王子的生活很空虛,但他虔誠敬主,或多或少彌補了他的空虛。一天,宮裡的神父發現小王子跪在聖母像前。他問王子說:「你在幹甚麼?」王子說:「我在祈求至聖之母作我的母親。她知道我媽媽離開我到天國去了!」

他的私人老師希伯律布尼克(Hypolitus Blotnicki)在日記中,記載這位青年的一些優點。其中有幾篇在一八六五年的記述,提及奧古斯多開始懂事,顯露崇高品格:「他是個不記恨的好孩子,今早幫忙輔彌撒。」「他虔誠祈禱,就寢前像天使般跪在床邊。」「神修閱讀:他對福音、教會訓導和新舊約聖經等有足夠認識。」一八六五年四月,王子與家人到羅馬,謁見教宗碧岳九世。四月四日,王子伴隨姑母依莎貝查托斯基(Isabella Czartoryski)參觀聖嘉禮地下墓穴(Catacomb of St. Callistus),與父親一同輔彌撒。根據編年史家在四月廿一日的記錄:「拿迪留斯王子啟程到巴黎……奧古斯多喜愛郊區、草原、鮮花、樹木和雀鳥……他午飯後到市內散步。羅馬之行確有助益。」八月二日有另一篇記錄:「王子誕辰:他滿七歲了,身體健康,高大強壯,聰明伶俐。」

孤獨的少年時代

由於健康原故及政治理由,這位年青王子多次遷居。一八六七年,奧古斯多首次到波蘭。一八六八年至一八七O年期間,他就讀於巴黎的卡羅馬諾學院(Carlo Magno Lyceum)。在普法戰爭期間,他身處波蘭,在克拉科夫(Cracow)繼續進修。格里爾神父(Fr. Grill)為王子提供初領聖體的培育。一八七一年九月一日,少年王子於森尼亞瓦(Sieniawa)堂區的地下室,在他顯赫先祖的墓穴旁邊初領聖體。他返回法國,繼續在卡羅馬諾學院進修,但期間經常要放下學業,遠赴意大利、英國和愛爾蘭。在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四年這學年,儘管奧古斯多身在法國,但由於健康欠佳,不適合應付嚴謹和有規律的課程,因此沒有進修任何課程。然而,他繼續接受文化培育,因為他父親因應他的健康狀況,請多位著名教授給他私人授課,藉此彌補所欠缺的正規學習。

監護人加利斯基

一八七五年,十七歲的王子須暫停學業。自此,他一生居住在不同的療養院,希望回復健康。在這期間,天主安排若瑟加利斯基(Joseph Kalinowski)照顧王子。他是位出色的老師,亦是遭放逐的愛國之士,後來成為修道者的模範,傑出的靈修導師,也是基督徒生活和聖德的生活模範。加利斯基於一八七四年在森尼亞瓦初遇青年王子,與他共赴巴黎。其後,奧古斯多中止正規學業時,加利斯基陪伴他走遍多個療養院,物色合適的氣候給他養病。這位導師發現,蘭伯特宮的生活較為退隱,不會過分奢華,加上王子天性虔敬,在那裡生活可避免俗世的影響。王子非常愛國,熱愛祖國波蘭。老師照顧王子時,也發現王子單純和有愛心,尤其敬愛他的繼母和姑母依莎貝,但與父親較少交談。他為人真誠聰敏,目標清晰,具備少有的虔敬。奧古斯多是富裕的年青王子,但須面對祖國衰落和顯赫王族的沒落。他沒有機會接觸同齡的青年,是個孤獨的王子。因此,王子沒有多少家庭溫暖。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的虔敬和信德,這有助他面對各種困難。

加利斯基擔任王子的私人導師後,首先想到讓奧古斯多擺脫生活環境賦予他的孤寂生活。他希望安排王子就讀優良學校,讓他與其他同齡青年交往,發展社交生活。他考慮沃吉亞(Vaugirard)的耶穌會學校。或許這是合適的學校,但王子最終沒有入讀。王子生病了,或許是肺部受感染,因此要到敏頓(Mentone)休養,其後到秀水(Eaux-Bonne)及瑞士的達沃斯(Davos)。奧古斯多在這幾處地方養病時,顯得冷靜平安。疾病為他帶來天主的特殊恩寵。自此,旁人可發現,他的靈魂深處有所轉化。他行走瑪竇福音(7:14)所述的窄路。或許他並非故意選擇受苦之路,但他全心接受他的困境,而且深愛上主。因此,當他感到加利斯基或會離開他,便提出要找個神父作他的導師。事實上,加利斯基加入克拉科夫的加爾默羅會前,於一八七六年十一月六日從瑞士寫信給拿迪留斯王子說:「想到要離開奧古斯多,我就激動得戰慄起來。或許我正離開天主願意我逗留的地方。然而,推動我度修道生活的理由非常強烈,以致我不得再無視它們,但我仍關心王子,他需要指導。我欣賞他對天主無條件的愛,這也是他自小珍視的,現在繼續以祈禱和聖事生活培養。為他靈魂的益處,也為保存天主賦予他靈魂的寶貴恩寵,我極力建議請一位神父取代我的位置。」

二十天後,加利斯基再次寫信給拿迪留斯:「奧古斯多也希望請神父取替我。他恐怕這個願望未必能達成,除非你主動提出,否則他不敢與你商議此事。他離開了祖國和家人,沒有朋友或親人陪伴。在這樣的處境下,只有神父能幫助他。」謙遜的加利斯基沒有提起他如何培育王子的的信仰價值。這位導師確是屬於天主的人,渴望成聖和作聖潔的司鐸。他的價值觀和態度影響了查托斯基,以致查托斯基的觀點在許多方面與老師完全相同。

奧古斯多逝世後,巴利士(Fr. Barberis)到波蘭探訪加利斯基(當時已取名勒法耳神父),獲得他們在達沃斯生活的資料。勒法耳神父說:「奧古斯多在十六歲或十八歲時,決志度完全屬靈的生活,時刻活在天主的臨在下,把所有工作做得最好。自此,他完全不眷戀世物,而且厭惡世俗財富、榮譽和享樂的引誘。」除了老師給他神修指導外,聖類斯及波蘭同胞聖達尼老(St. Stanislaus Kostka)的傳記也有助他在成聖之路邁進。

新任導師古博維

一八七七年七月,兩位天主忠僕(加利斯基的列品程序亦已展開)於勒阿弗爾(Le Havre)互相道別。若瑟加利斯基經奧地利到波蘭,而奧古斯多則到艾斯杜里(Asturie),在西班牙王室作客。教區列品調查進行期間,他的表姊妹作證說:「奧古斯多的虔誠打動了我。看見一個十九歲的青年每朝參與感恩祭,在十字架前默禱,使我深受啟發。」另一位表親也有類似描述:「他很虔敬,每朝默想祈禱,經常辦告解和領聖體。我也發現,他善待在家裡工作的僕人和窮人,獲得眾人愛戴。」

奧古斯多在秋季由新任導師古博維神父(Fr. Kubowics)陪同下返回達沃斯。古博維神父協助奧古斯多在神修上更進一步,但王子也去跳舞、參加舞會和其他世俗消遣。一八七八年一月十六日,這位天主忠僕寫信給父親說:「我實在厭倦這一切。這些都是毫無價值的消遣,使我更感痛苦。在宴會上,我要見很多人。我很高興,因為明天就開始上課了,生活將回復規律。」很明顯,雖然王子尚未加入修會或領聖職,但已經不喜歡世俗的生活方式。奧古斯多經常從阿爾卑斯山的住處前往高山地區運動。一八七八年及一八七九年,他遷到氣候較溫暖的地方:西西里、阿爾及爾(Algiers)和埃及。奧古斯多遠行是為聽從醫生指示,也是父親出於關心長子健康的意願,但為奧古斯多而言,這是補贖行動,是他的十字架。他一向聽命,並不急躁或反叛,完全順從天主的安排,但他在任何地方也度虔誠的祈禱生活。他在達沃斯獲得當地主教批准,設有私人小聖堂,可每朝參加感恩祭和經常領聖體。

神師畢托特

奧古斯多顯然認真地為個人的成聖努力。畢托特神父(Fr. Pitot)是他在巴黎時的神師,每月記錄奧古斯多的神修生活。在查托斯基家族的檔案室,發現兩封畢托特神父的信函,其中提及一八七八年及一八七九年發生的事。在第一封信裡,這位耶穌會神師寫信給受他照顧的王子說:「你的學業有所進步,但你亦要按所處環境強身健體,並以虔敬滋養心靈。你只須每周領聖體、每天誦唸兩端玫瑰經,早上作簡短的默想祈禱,晚上閱讀神修讀物。你讀完《每日默想》及《聖母年》後,再讀其他書吧。我希望在巴黎與你見面,親自和你傾談而非只透過書信來往。」在另一封信,畢托特神父顯然在回答天主忠僕的問題,他說若出於聽命,「為健康原故作體操和散步而擱下書本」,則功勞更大。神師亦向王子保證,他實踐的敬禮神工和生活有助他達致天主為他設定的目標(Summarium documentorum,p.117)。至於神師所指的召叫是甚麼,則不得而知。

一八八三年初遇鮑思高神父

一八八三年,巴黎雅拔伯爵(Count Louis Philip Albert)的姊妹及拿迪留斯王子的第二任妻子瑪嘉烈奧爾良公主(Princess Margaret d’Orleans)邀請鮑思高神父在蘭伯特宮的私人小堂主持感恩祭。鮑聖在該年五月十八日到訪。當日,七位王子出席,全部從鮑聖手上領聖體。拿迪留斯王子及兒子奧古斯多一同輔彌撒。奧古斯多在三年後成為慈幼會會士。他告訴李莫恩神父(Fr. Lemoyne)說,奧爾良一家以前所未有的排場盛情款待鮑思高神父,甚至不曾如此招待過任何王子。鮑思高神父啟程離開巴黎時,對同行人員說:「如果法國所有領袖有此素質,宗教必定獲得尊重。」他這樣說,顯然是在讚揚這些王子的虔誠。

自此,奧古斯多的聖召開始成形。他在其家族的巴黎居所蘭伯特宮與鮑思高神父會面後,更出現決定性發展。鮑思高神父看著他走到面前,向他問安說:「我一直盼望認識你。」奧古斯多被鮑思高神父的話深深打動。感恩祭結束後,奧古斯多仍然注意他,觀察他的容貌和一舉一動,熱切細聽他每一句話。雖然沒有人提及聖召,但王子被鮑思高神父的舉止深深吸引,開始寫信給他,有時還附上捐獻。一八八三年十月四日,鮑思高神父首次寫信給這位未來會士,不過只是一封簡短的致謝函,用法文撰寫,內容為:「本人衷心感激王子殿下捐助本會孤兒的一千里拉。我和青年將為殿下的意向祈禱和領聖體,為殿下祈求恩寵和降福。」

渴望成為慈幼會會士

每當獲得父親許可,奧古斯多便到杜林會見鮑思高神父,徵詢他的指導和意見。事實上,他曾在鮑聖指導下,在青年中心進行多次退省,儘管那裡不及他的居所舒適方便。鮑思高神父非常小心謹慎,絕不公然鼓勵他加入修會,只勸告他實踐美德和行善。波蘭遭列強瓜分後,拿迪留斯王子希望兒子以世俗方式生活,成家立室,幫助散居世界各地的國民。鮑思高神父雖然請王子服從父親,但也坦率對他說:「如果天主的旨意有別於你的意願,你不應違抗。」

一八八七年四月,奧古斯多克服所有困難,前往杜林懇求鮑思高神父接納他加入修會。當時鮑聖正要到羅馬祝聖耶穌聖心大殿,那是他付出巨大犧牲方能建成的。王子也到羅馬去,並謁見教宗良十三世,對教宗表示有意成為慈幼會會士,但鮑思高神父猶豫應否收錄他。教宗對他說:「回杜林去,告訴鮑思高神父教宗要他接納你加入修會,而你必須堅持跟隨聖召,還要多祈禱。」對於家人反對的問題,教宗只說:「奉行天主旨意才是最重要的。」

發願加入慈幼會

奧古斯多在巴黎寫信告知鮑思高神父家人反對他跟隨聖召,但他也寫道:「我決定奉行天主的旨意,跟隨聖召。我希望盡快到杜林。」他把所有繼承權交給其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在七月底到杜林,被派往聖培尼諾(San Benigno Canavese)。王子的姨母是波蘭的加爾默羅會瑪利亞沙利娜修女(Mother Mary Saverina)。一八八七月八月十五日,熱衷慈幼會生活方式的王子向姨母傾訴說:「我感到蒙召領受聖職。我希望加入修會,而非作教區神父。更確切地說,我的召叫是成為慈幼會會士。」他續說:「明天我將與其他人一同參加退省。修會將在其間錄取初學生。請你和會院的所有修女為我祈禱。此外,除勒法耳神父外,請勿向任何人提起此事。」十一月,已走到生命盡頭的鮑思高神父授予奧古斯多會衣。鮑聖在兩個月後便辭世了。

王子選擇加入慈幼會,是個偉大的克己行動,因為與鮑思高神父的神子一同生活,必然沒有王子生活的舒適方便,更無法享用他可能需要的醫療設施。然而,他並不像許多初學生經歷懷疑和焦慮。他自覺自願地作一切克己。他曾向初學師交出他的手錶和其他貴重物件,還交出身上所有金錢,懇求初學師讓他像平民般生活,而這是他最大的補贖。他完全適應新生活。巴利士神父說:「他以往習慣很遲才起床,要他跟隨團體生活,為他是很大的犧牲。他習慣緩慢從容、一本正經地行事,要他匆忙趕來參加敬禮神工和其他團體活動,須付出極大努力。他習慣上等菜餚,要他食用粗糙的團體食物,也是很大的犧牲。然而,他不僅順從地接納一切,還充滿喜樂。他非常聽命,而且細心對待較他年幼的友伴。」巴利士神父憶述這一切,並說:「我認為他具備聖人的素質。」

他天性溫良和善,但在維護和捍衛自己的慈幼會聖召時,表現堅強不屈的勇毅。初學期結束後,他在一八八八年十月二日,在鮑思高神父繼承人總會長真福彌額爾盧華神父見證下宣發聖願。

摯友白德美

奧古斯多發願後,繼續留在瓦沙利切,他曾在那裡接受部分初學培育。不久,他獲准修讀神學。日後成為總會長的李嘉堂神父(Fr. Peter Ricaldone)是他的友伴,他在法庭聲明:「王子上神學課時非常專注。神學課不僅給他指導和培育,也讓他的心靈獲得真正的滋養。」其後,李嘉堂宣誓作證,再次肯定說:「我深信他的行為正直善良。曾看見他如何生活和與人交往的人,也有同感。當我們看見奧古斯多與神職修士安德肋白德美一起時,喜歡說:『他倆很像聖類斯啊!』」事實上,他倆雖然性情、教育和文化背景各異,但彼此建立一種屬靈聯繫。他們顯然把天主的愛放在首位。一八八九年夏天,王子須到氣候較宜人的地區養病,也需要照顧,而白德美獲派陪伴他。安德肋如此描述這位友伴:「王子教我一些德語短禱和簡短的神領聖體禱文,讓我時刻保持與天主結合。我倆很有默契,只要任何一方開始誦唸禱文,對方必會接下去完成祈禱。我們一起生活時,他沒有五分鐘是不唸短禱的。」由於他們全以德語祈禱,旁人完全聽不明白,因此他們有時在別人面前也會唸這些禱文。兩位青年準備晉鐸和受苦,最後把生命高舉至犧牲的祭壇。如此,他們準備一種生活方式,乍看有別於一般的慈幼會生活。

勇敢捍衛聖召

兩位年青慈幼會會士被迫度隱居和與世隔絕的生活,實在有違人性,但他們視為豐富的使徒生活。查托斯基須面對家人在心理方面不斷的「迫害」,他們竭力使他放棄聖召,離開修會。然而,他以無比的勇氣面對一切。家人甚至求助於帕羅克樞機(Cardinal Parocchi),請他運用影響力使王子離開慈幼會。他們認為是慈幼會會士慫恿王子加入他們。可是,奧古斯多神父寫信給樞機說:「他們懷疑我的慈幼會聖召,以為我是被迫加入修會,甚至有違我的意願。然而,可敬的樞機,我必須告訴你,我已年過三十,有能力辨別我的權利和義務。我加入慈幼會,不是無知的決定,也沒有受別人影響。

鮑思高神父在生時,我很敬愛他。我在巴黎結識他時,已敬重他的修會。我長時期思考我的聖召,也多次請求加入修會。鮑思高神父經我多番請求,才接納我成為他的神子。初學期結束時,我自願提出發願,而且心裡充滿喜樂平安。自此以後,我在主內喜樂地在修會生活,並感謝上主讓我認識慈幼會,召叫我加入他們。

我的長上沒有給我任何精神壓力,我所作的一切完全出於自願。相反,他們反對我加入修會,不願意取錄我,建議我加入其他修會。我多次叩門後,他們才為我開門。我認為可以加入慈幼會,是天主特別的恩寵,我願意按天主的旨意,繼續這樣生活。

樞機大人,感謝你寫信給盧華神父……我感謝上主,也請你幫助我時常對上主感恩。」

拿迪留斯王子正準備寫信給帕羅克樞機,便收到他姊妹的來信。她說奧古斯多「熱愛他的慈幼會聖召,更甚於自己的生命」,並質疑是否該剝奪他終身為慈幼會會士的喜樂,他已為此犧牲了家庭、財富和其他所有。

司鐸祭獻

拿迪留斯王子繼續竭力討回兒子。他要求奧古斯多必須獲得所需的各種治療。修會本著慈母情懷,為他提供所需治療。此外,拿迪留斯不願兒子終生受司鐸職束縛。瑪嘉烈公主也寫信給奧古斯多,表達憂苦之情,言簡意賅地表達整個家族的心情:「我們對你實在無從入手啊!」王子一直尊敬父親和親人,在發願和晉鐸前亦有探望他們。

約在一八八二年,奧古斯多到利古里亞(Liguria)的里維埃拉(Riviera)養病。他一直心情沉重,因為內心有很多掙扎:父親強烈反對,而他則珍視慈幼會司鐸生活的理想。經過這些嚴峻的磨難後,他在成為司鐸前已成為祭獻,最後於一八九二年四月二日晉鐸,儀式由凡堤利亞(Ventimiglia)主教多瑪斯雷吉奧蒙席(Mgr. Thomas Reggio)主持。當日派發的紀念卡印有這段聖詠禱文:「的確在你宮庭逗留一日,遠勝過在別處逗留千日。我寧願站在我天主殿宇的門限,我不願逗留在惡人帳幔的裡面。上主,居住在你的殿宇,常讚美你的,真是有福!」(詠84:11, 5)拿迪留斯王子及姑母依莎貝並無出席晉鐸禮。然而,他們一家在一個月後抵達敏頓。新晉鐸的王子寫信給沙利娜修女說:「我在爸爸、媽媽、韋托多(Vitoldo)(同父異母的兄弟)、姑母依莎貝面前主持彌撒,還送聖體給他們。」如此,拿迪留斯王子與慈幼會修和。拿迪留斯終於放下對兒子的所有頑固期望,放過那從他和祖國波蘭手上「搶奪」兒子奧古斯多的慈幼會。

臨終生活

奧古斯多晉鐸不足一年。曾多次為他主持神學考試的賈烈勞樞機如此概述他的一生:「他不再屬於世俗,而與天主結合,即使在病重時仍順從天主的旨意,渴望效法受苦和遭受磨難的基督,表現偉大的忍耐、心神平安,對天主的愛無與倫比。」

巴利士神父也認同賈烈勞樞機的看法,他說:「我在阿拉西奧(Alassio)與他見面時,他只餘下數月壽命,我感到他不是屬於世俗的人。他身在世界,但從他的說話和生活方式,可見他完全屬於天主。」

一八九三年四月九日,奧古斯多安坐鮑思高神父的安樂椅上,因心搏停頓逝世。那天是復活主日。他臨終兩天無法主持感恩祭,但有領聖體;除此以外,他的生活沒有改變。」臨終時照顧他的奧圖澤神父(Fr. Ortuzar)說:「他在復活節星期一對我說:『多麼美妙的復活節啊!』他不知道復活節八日慶期的最後一天,他會在天上慶祝。」奧古斯多享年三十五歲。

他的遺體給運到波蘭,葬於王家墓地,位於他初領聖體的森尼亞瓦本堂地下室。在慈幼聖德的夜空,他有如光芒萬丈的明星。

218421741_3915863341857011_4554735247909221316_n

~~~~~~~~~~~~

08.02 (一) 給你有的 聖恩彪主教 瑪竇福音十四13-21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聽說若翰死了,就從那裏上船,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眾聽說了,就從各城裏步行跟了祂去。祂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到了傍晚,門徒到祂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祢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對祂說:「我們這裏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裏來!」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外,約有五千。

釋經小幫手

八零年代有這麼一首溫馨浪漫的歌:「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情,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愛人?白雲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朋友……」但多時,奉獻不像歌中那麼浪漫,而是面對一個實際的需要,天主給我們的邀請。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耶穌首先奉獻了自己的時間。耶穌的表哥若翰剛死,祂本有權利去好好哀悼,處理自己的心情。然而,看見群衆的需要,耶穌選擇犧自己,把祂的時間奉獻出來。你覺得耶穌在做這個決定時,心裏會有張力嗎?也許會。愛自己和愛別人哪個重要?祂自己狀況不好,能夠給群衆最大的關注嗎?儘管如此,耶穌選擇將當下最好的自己奉獻給群衆,也如此引導門徒去做。福音中,門徒事先發現時候不早而群衆需要吃的,但荒野中找吃的並不容易。當耶穌提議「你們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心裏一定有點慌張:「我們這裏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我們是否也時常因爲看到問題超越我們能夠應付的能力而倍感壓力,因此想把問題推走,就如門徒想把群衆遣散一樣?但福音卻指出,與其應付問題,耶穌更看重我們是否願意奉獻自己所擁有的。五餅兩魚雖不多,但耶穌可以用它來餵飽所有的人。同樣,我們的愛、能力、資源、創意、經驗、善意也許也不多,但相信耶穌也能讓它在別人身上有百倍的效應。

品嚐聖言

當你透過耶穌將自己最真的善意奉獻給他人時,它將有百倍效應。

活出聖言

今天,讓聖神推動你去關懷一個人,不要遲疑。

全心祈禱

主耶穌,謝謝祢讓我理解到,我也可以給出我的五餅二魚。阿們。

©2021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

8月2日   耶穌除去致命要害 
道成肉身的大奧跡在於天主藉著耶穌變成人的樣式,使所有的血肉之軀可以穿上屬天的生命新衣。我們的生命脆弱而且不免一死。但是,由於天主藉著耶穌分嘗了我們的脆弱與必死的生命,死亡不再是人的最後結局,生命得勝了。保祿說:“當這個將腐朽的本體穿上了不腐朽性;腐朽的本體穿上不死亡性之後,聖經上的話就應驗了:死亡已被吞滅於凱旋之中。死亡啊,你的勝利在哪兒?死亡啊,你的毒鉤在哪兒?”(格前15:54-55)。耶穌已經除去我們生命中的致命要害,並且賦予永恆的價值。~ 盧雲神父

============

讚美耶穌

凡是能夠學習天主的道理的人是有福的

 嗡 斯巴雅 嗡 巴威

 啊啦伊亞加布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福傳書店 的頭像
    福傳書店

    福傳書店 Evangelization Shalom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