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玫瑰經: 榮福五端 (The Mysteries of the Rosary: Glorious Mysteries)
讀經一(靠那食物的力量,他走到天主的山。)
恭讀列王紀上 19:4-8
那時候,先知厄里亞進入曠野,走了一天的路,來到一棵杜松樹下,坐下求死,說:「上主啊!現在已經夠了!收去我的性命吧!因為我並不如我的祖先好。」以後,他就躺在那棵杜松樹下,睡著了。
忽然,有位天使拍醒厄里亞,對他說:「起來,吃吧!」他看了看,見在他頭的旁邊,有一塊用炭火烤熟的餅,和一罐水;他吃了喝了,又躺下睡了。
上主的使者第二次又來,拍醒厄里亞說:「起來,吃吧!因為你還有一段很遠的路。」他就起來,吃了,喝了。厄里亞靠那食物的力量,走了四十天四十夜,一直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34:2-3, 4-5, 6-7, 8-9
【答】: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和藹慈祥!(詠34:9)
領:我要時時讚美上主;我的口舌不斷讚頌上主。願我的心靈,因上主而自豪。願謙卑的人聽到,也都歡喜雀躍。【答】
領:請你們同我一起讚揚上主,讓我們齊聲頌揚他的名字。我尋求了上主,他俯聽了我的祈求:由我所受的一切驚惶中,將我救出。【答】
領:你們瞻仰他,要喜形於色;你們的面容,絕不會羞愧。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並且救拔他,脫離一切艱辛。【答】
領:在那敬畏上主的人四周,有上主的天使紮營護守。請你們體驗,請你們觀看:上主是何等和藹慈祥!投奔他的人,真是有福。【答】
讀經二(在愛德中生活,就如基督愛了我們。)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4:30-5:2
弟兄姊妹們:
你們不要叫天主的聖神憂鬱,因為你們是在聖神內,受了印證,以等待那得救的日子。
要從你們當中,除掉一切毒辣、怨恨、憤怒、爭吵、毀謗,以及一切邪惡;彼此要以良善、仁慈相待,且要互相寬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內,寬恕了你們一樣。
所以,你們應該效法天主,如同蒙受寵愛的兒女一樣;又應該在愛德中生活,就如基督愛了我們,且為我們把自己交出,獻於天主,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領:亞肋路亞。
眾:亞肋路亞。
領:主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若6:51)
眾:亞肋路亞。
福音(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
恭讀聖若望福音 6:41-51
那時候,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
猶太人便對耶穌竊竊私議,說:「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親和母親,不是我們都認識嗎?怎麼他竟然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彼此竊竊私議!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受天主的訓誨。』凡接受父的教導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裡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
「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
「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上主的話。
~~~~~~~
「 小德蘭福傳之友 」指導神師 曾慶導神父 讀經反省(2021.8.8)
耶穌基督+
今天的讀經都與聖體聖事有關。聖體聖事實在太高貴了,它的意義真是太豐富了!
「主耶穌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十三1)。愛不能容忍被愛者的不在場⋯⋯
天主在想:「如何才能將自己完全交出,完全與人交往?」天主於是"發明"了「道成人身」(降世),結下了天人間永遠無法解開的「結」,因天主所取了的(人性),永不放棄。但基督離世前想出的與人結合的聖體聖事更高明;在這個聖事裡,餅酒的外形不單蘊含神性,也包括人性,為使祂自己能成為我們的食糧,達到「我在祂內,祂在我内」的結合。聖多瑪斯驚嘆說:「聖體聖事不單是天主最偉大的奇蹟,且是所有奇蹟的總和!」聖體聖事比其他聖事需要更為特别的信仰(信德的奧蹟),因為在其他聖事裡我們相信我們看不到的,當然是有福的(若廿19);但在聖體聖事裡,我們不但相信眼所未見的,甚至相信相反我們所看到的!在其他聖事中,我們領受到恩寵的水滴,但在聖體聖事裡,我們卻領受到恩寵的源頭——天主自己!
但為什麼我們常領聖體,卻好像效果不彰?靈修家們說:就如乾柴易著火,濕柴不易,領受如此高貴的聖事該有妥善的「準備」,我們獲得的恩寵與我們的準備成正比。聖體聖事是如此尊高,甚至需要另一聖事來「開路」,即告解聖事來準備心靈。大罪一定要先獲赦免(參格前十一28),而小罪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小罪雖不至於完全消滅愛德,卻使熱情大減,而這熱情正是這愛的聖事的最好凖備。我們是否常帶小罪去領聖體?
要獲得聖體聖事的完滿效果,我們還要有以下特別的虔敬心:一、最大的信心和愛心;二、最大的謙遜和恭敬;三、對此神糧的飢渴感。在今天的讀經裡,我們可以看到相同的提醒。
一、最大的信心和愛心:要憑信仰的眼光,認識是宇宙萬物的造主臨在這不起眼的小麵餅裡;祂是億萬星球、億萬原子、分子的創造主,全能全知、無限美善的天主,然而祂卻為人死!誰能不愛這愛人至極的天主?金口若望說:「有哪個牧人會用自己的血餵養羊群?」當主耶穌說:「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是要我們紀念祂為赦免我們的罪而受的苦難聖死。這對基督的信心與愛心是我們領聖體前該「有意識地」產生的。
二、最大的謙遜和恭敬:意識到天主屈尊就卑在聖體内和我們的靈魂結合,而使我們感到自己的不堪當,並與聖詠作者產生共鳴:「當我仰觀祢手指創造的穹蒼,和祢在天上布置的星辰月亮,世人算什麼,祢竟對他懷念不忘?人子算什麼,祢竟對他眷顧周詳?」(詠八4-5);我們會與路十八13的稅吏一樣不敢抬頭向上看,而謙卑地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或如依撒伯爾說:「我主的母親怎麼來到我這裡?」或如百夫長不堪當地說:「主,我當不起祢到我家裡來,只要⋯⋯」
我領聖體時有恭敬之心嗎?我的衣著舉止是否表現出這恭敬?
三、飢渴感:聖奥斯定說,人要對此神糧感到飢渴,人要感到自己需要基督,否則沒有效果。如聖母在「謝主曲」說的:「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卻使富有者空手而回」;又如患血漏十二年飽嘗痛苦的婦人,極渴望碰觸耶穌的衣邊,如此病就會好起來;又如耶里哥的瞎子在黑暗無望中大喊:「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吧!」因為他們飢渴期望,所以都被治癒了。若我們以同樣飢渴、期盼的心來領受聖體,懇求主耶穌治癒撫慰,一定會得到滿足和幫助。因為凡是求主耶穌的,沒有被拒的。
在今天的福音裡,猶太人只從表面看耶穌(就像我們只看麵餅和酒的外形),不相信祂是從天降下來的天主子,更不相信祂是從天降下來的活著的食糧,他們沒有謙遜地「聽從父的教訓」。在第二篇讀經裡,聖保祿告誡厄弗所人要實踐愛德,根除一切毒辣、怨恨、忿怒爭吵謗及一切邪惡-這些是領聖體前的准備。在讀經一裡,自認不如祖先的厄里亞,在又飢又渴又累時得到天使給的餅水,因而有了力量行走四十天到天主的聖山曷勒布⋯⋯
為使聖體聖事有功效,我們領聖體之後還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主耶穌就在我的心房,向祂謝恩並求恩,如聖詠作者歡唱的:「請同我一起讚揚上主,讓我們齊聲頌揚祂的名字」(詠卅四4)。既然主耶穌進到稅吏匝凱家裡時曾說:「今日救恩臨到這家」(路十九9),我們也可以用古聖雅各伯的情懷對降臨到我心中的主說:「祢若不祝福我,就不讓祢走」(創卅二27)。
主耶穌建立聖體聖事是為使我們與衪合而為一。「誰吃⋯⋯誰喝⋯⋯便住在我,我在他内」(若六56-57)。因此,領聖體後我們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已變成食物——基督——的一部分,成為基督第二,或保祿說的「穿上基督」(羅十三14)。所以我們要勉勵自己如基督一樣謙虛、服從、貞潔和神貧。領聖體後,我們的本「質」沒變,外「形」卻要變:由驕傲變謙遜,暴躁變忍耐,懷疑變信任,膽小變勇敢⋯,又如金口若望說的:「領主聖體的舌頭不應再說無意義的話、壞話或毀謗的話;領受主聖體的心胸不應再愛慕虛榮、打壞主意,應當只想天主及愛的思想。」人嚼了口香糖整天口氣清新,領受了主此神靈的"口香糖"應整天散發天上的香味。有一聖女說:「領聖體後該常想主耶穌在我心中安眠,我要讓我和别人交往中任何不當的言行舉止都消聲絕跡,以免吵醒了在我心中酣眠的主。」聖熱羅尼莫說:「沒有信望愛諸德行的生活,不能說『基督在我內生活』。」聖奧斯定說:「以你每天的生活,證明你堪當領受主耶穌。」
我們不要機械式地領聖體,我們要在聖體前發信德、愛德、謙恭及飢渴感望德,讓聖體聖事的神效在我們身上彰顯。
祝福所有父親們"八.八"節快樂!求主豐厚地賞報你們愛的辛勞付出!大聖若瑟,為爸爸們祈!
2021 Catholic Mass Daily Bible Reading https://youtu.be/Eie9kUQm2Ds
Nineteen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8 August 2021
First reading 1 Kings 19:4-8
Elijah went into the wilderness, a day’s journey, and sitting under a furze bush wished he were dead. ‘O Lord,’ he said ‘I have had enough. Take my life; I am no better than my ancestors.’ Then he lay down and went to sleep. But an angel touched him and said, ‘Get up and eat.’ He looked round, and there at his head was a scone baked on hot stones, and a jar of water. He ate and drank and then lay down again. But the angel of the Lord came back a second time and touched him and said, ‘Get up and eat, or the journey will be too long for you.’ So he got up and ate and drank, and strengthened by that food he walked for forty days and forty nights until he reached Horeb, the mountain of God.
Responsorial Psalm Psalm 33(34):2-9
Taste and see that the Lord is good. I will bless the Lord at all times, his praise always on my lips; in the Lord my soul shall make its boast. The humble shall hear and be glad.
Taste and see that the Lord is good. Glorify the Lord with me. Together let us praise his name. I sought the Lord and he answered me; from all my terrors he set me free.
Taste and see that the Lord is good. Look towards him and be radiant; let your faces not be abashed. This poor man called, the Lord heard him and rescued him from all his distress.
Taste and see that the Lord is good. The angel of the Lord is encamped around those who revere him, to rescue them.
Taste and see that the Lord is good. He is happy who seeks refuge in him.
Taste and see that the Lord is good.
Second reading Ephesians 4:30-5:2
Do not grieve the Holy Spirit of God who has marked you with his seal for you to be set free when the day comes. Never have grudges against others, or lose your temper, or raise your voice to anybody, or call each other names, or allow any sort of spitefulness. Be friends with one another, and kind, forgiving each other as readily as God forgave you in Christ. Try, then, to imitate God as children of his that he loves and follow Christ loving as he loved you, giving himself up in our place as a fragrant offering and a sacrifice to God.
Gospel Acclamation Jn14:23
Alleluia, alleluia! If anyone loves me he will keep my word, and my Father will love him, and we shall come to him. Alleluia!
Gospel John 6:41-51
The Jews were complaining to each other about Jesus, because he had said, ‘I am the bread that came down from heaven.’ ‘Surely this is Jesus son of Joseph’ they said. ‘We know his father and mother. How can he now say, “I have come down from heaven”?’ Jesus said in reply, ‘Stop complaining to each other. ‘No one can come to me unless he is drawn by the Father who sent me, and I will raise him up at the last day. It is written in the prophets: They will all be taught by God, and to hear the teaching of the Father, and learn from it, is to come to me. Not that anybody has seen the Father, except the one who comes from God: he has seen the Father. I tell you most solemnly, everybody who believes has eternal life. ‘I am the bread of life. Your fathers ate the manna in the desert and they are dead; but this is the bread that comes down from heaven, so that a man may eat it and not die. I am the living bread which has come down from heaven. Anyone who eats this bread will live for ever; and the bread that I shall give is my flesh, for the life of the world.’
Gospel of the Lord
~~~~~~~~~~~~
8月8日聖人 聖道明 (多明我)(St. Dominic)道明會會祖 https://www.facebook.com/BonfireWorld/posts/3128366230719466
一一七O年,道明生於加斯蒂。母親是真福亞撒(瞻禮日期也為本月八日)。
道明十四歲時,入巴倫西亞學校讀書。不久棄家修道,領受鐸品,參加亞斯馬大堂司祭團,該堂司祭團遵奉聖奧思定會規。道明熱心修務聖德,充實自己的靈修生活。
一二O一年,司祭團主任弟亞古當選亞斯馬主教,遺缺由道明繼任,那時候道明年僅三十一歲。
一二O四年,加斯蒂王亞方沙九世派亞斯馬主教弟亞古赴丹麥。道明隨主教同往,道經郎格多,其時亞比日異端在郎格多異常猖獗。道明等寄宿的房屋,主人也是亞比日異端信徒。道明很憐憫這人誤入歧途,沒有機會認識真教,就向他介紹天主教真道。二人作了一夜的長談,到了第二天黎明,這人接受信德的真光,皈依天主教。從這時起,道明已明白天主的聖意,要他擔任這種勸化異端的偉大工作。
丹麥公務完畢,弟亞古主教和道明往羅馬朝謁教宗依諾增爵三世,請教宗核准往俄羅斯傳揚福音。教宗對他們傳教的熱忱深加讚許,但是他向二人指出,不必捨近圖遠,在西歐勸化異端教徒也是傳教方法之一。二人道經西篤,拜謁西篤院長,會商撲滅異端的方策。
亞比日異端崇尚「二元論」,謂物質本身是邪惡的,他們否認聖子降生的奧蹟,否認聖事的價值。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道德水準相當高,若干領袖人物生活很嚴肅。道明考察了具體情形,知道教士可以用天主教傳統的刻苦精神來感化異端徒,用天主教的真理耐心說服他們,他決定獻身從事這個艱巨偉大的事業。他和異端徒舉行了幾次辯論會,勸化了許多異端徒。
道明發現有許多婦女信從亞比日異端,她們非常活躍,將異端的毒素四面傳播,同時有許多女子被送亞比日異端徒的女修院受訓。一二O六年,聖女瑪達肋納瞻禮,道明蒙天主默示,招募九位修女,這些修女過去是亞比日異端分子,棄邪歸正;認識異端的真相,她們從事勸化異端女教徒的工作,當然駕輕就熟,事半功倍。道明也訓練有聖德的司鐸,講道勸人。
道明以講道祈禱、守齋、善表,勸化異端徒。他說道:「我們應當用祈禱武裝自己,戰勝教會的敵人。」教會當局三次選派他任主教,每次他都謙辭。天主欲召選他擔任另一種偉大的工作。
道明在郎格多講道勸人達十年之久,他領導一小批司鐸從事勸化異端徒的工作。他決定組織一個新的修會,會士除了祈禱默想,度默觀的生活外,還潛心研究聖學,傳教講道。道明的主要目標是訓練才德雙全的講道員,以善表薰陶教友,傳揚信德。一二一五年,道明的雛型修會獲得都魯士主教的批准。數月後,道明隨都魯士主教出席參加第四次拉特郎教務會議。
依諾增爵三世教宗對道明溫禮有加,他批准了普依女修院。教務會議通過的決議案,規定司鐸講道的義務,講道員必須遴選才德雙全的人士充任,同時以德表和言語薰陶教友。可是道明創設新修會的計劃,一時不易獲得批准,因為這次教務會議決定:以後不准設立任何新修會。相傳依諾增爵教宗決定婉言拒絕道明請求的那一天,他當夜得一奇夢,夢中見拉特郎大堂搖搖欲墜,道明大踏步向前,將大堂扶住,轉危為安。依諾增爵對道明設立修會的計劃予以口頭的批准,並囑他在已獲教廷批准的各項會規中,選擇其一作為新修會的會規。
一二一六年八月,道明和他的十六位同志(其中八位是法國人,七位是西班牙人,一位是英國人)在普依舉行會議,決定採用聖奧思定會規。
一二一六年七月十八日,依諾增爵教宗駕崩,何諾留三世繼任。都魯士主教將聖羅門教堂撥給道明充修院院舍。道明會士矢發聖願,開始度集體的修會生活。
一二一六年十月,道明赴羅馬覲謁新教宗。教宗頒詔批准道明和該會會規,詔書內容如下:「鑒於該修會為信德的先鋒和世界之光,朕特頒詔重予批准。」道明在羅馬留了一段時期,過了耶穌復活瞻禮才返都魯士,他在羅馬結識了烏格利諾樞機(未來的教宗額我略九世)和聖五傷方濟各。相傳道明和五傷方濟各相識的經過情形是這樣的:道明在神視中,看見主耶穌因世人作惡過多,大發義怒,擬予嚴懲。聖母瑪利亞為世人求情,並用手指著兩個人請聖子看。道明認出,其中一人就是他自己,另一個是陌生人,從未見過面。第二天,道明在聖堂祈禱,看見一個衣衫襤褸,形似乞丐的人走過來,正是昨天神視中的那個陌生人,就走上前去,向他問候道:「你是我的同伴,我們一起走吧。假如我們二人攜手共行,世界上沒有甚麼力量可以阻止我們。」兩大修會會祖相遇的這段故事,是教會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盛事。至今道明會和方濟各會,每年兩次舉行紀念:每年道明會會慶的日子,方濟各會派代表參加他們的會慶彌撒,彌撒後共同聚餐聯歡;方濟各會的會慶彌撒,道明會也派代表出席參加,彌撒後聚餐聯歡。道明和方濟各是教會的兩大柱石,一時瑜亮,同垂不朽。
一二一七年八月十三日,道明會在普依舉行會議。道明對講道傳教方法詳作指示,敦勸會士研究學術,獲致個人的成聖,擴展天主的神國,繼承宗教的事業。他也囑會士發揮謙遜的精神,輕視自己,一心依靠天主,忍受苦難迫害,英勇地與世俗和魔鬼作戰。同年聖母升天瞻禮,道明派遣會士往各地傳教:「我們不可以把種子囤積起來,我們應當將種子向四面撒播。」四位修士派往西班牙,七位修士派往巴黎,兩位修土派往都魯士,兩位留在普依,道明自己啟程赴羅馬。他決定往東方向韃靼人傳揚福音,但是這計劃未能實現。
道明到了羅馬,教宗將聖西斯篤教堂撥給道明。道明一面忙著建立分院,一面在大學教授神學,並在聖伯多祿大殿講道。
那時候,羅馬部分修女因院舍缺乏,無法度集體修道的生活,教宗派道明籌劃解決方法。道明將自己的聖西斯篤修院轉送給修女,道明會士遷往沙勿理。一二一八年聖灰禮儀,修女們遷入聖西斯篤院舍。道明和斯德望等三位樞機在客廳與女修院院長談話,有人來報信,說斯德望樞機的侄兒諾波侖騎馬失事,腿骨折斷斃命,道明命人將屍體抬到修院小堂來,囑唐克萊修士佈置祭台。他親自舉行彌撒聖祭,在場參加的,除三位樞機外,有修女和教友多人。彌撒完畢,道明走近屍體,將腿骨裝在原處,舉手向天,高呼道:「諾波侖,我以主耶穌基督的聖名,命令你。站起來吧。」死者立即應聲復活,站起來,傷勢完全痊癒,與常人無異。
一二一八年和一二一九年,道明周遊西班牙、法蘭西、意大利各地,到處建立修院。一二一九年,夏季返波侖日。
一二二O年,教宗何諾留三世批准道明的總會長名銜。同年聖神降臨瞻禮,道明會在波侖日舉行首次全體大會,通過正式會規。
道明風塵僕僕,到處講道勸人,為罪人和異教徒祈禱。道明渴望往異教國家傳教,流血致命,為真理作證。他敦囑會士全心全意獻身講道工作。他訓練會士修養謙遜、犧牲、服從的美德、勤行祈禱。道明常說:「一個人能控制自己,便能控制世界。」他認為講道員必須有博愛的精神,才能打動聽者的心靈。有人問道明講道用甚麼參考書,道明道:「愛德的書」。
道明會會士的主要工作為研究聖經和教育。道明會對聖教學術有極寶貴的貢獻。道明被稱為「近代歐洲公共教育的先鋒」。
道明會士除了注意講道和學術研究外,同時注重祈禱默想,道明會士非常注意紀律。道明會的迅速發展,大部分應歸功於聖人的領導有方,會士和衷合作。
一二二一年,道明會舉行第二次全體大會,修會分成八省區。波蘭、斯堪的納維亞、巴勒斯坦、英國坎特伯里、倫敦、牛津均有分院。
第二次全體大會結束,道明赴羅馬晉謁烏格利諾樞機。回家途中,突患重病。他向會士致最後訓詞:「我沒有甚麼遺產傳給你們,我將這幾句訓言傳給你們。你們應當發揮愛德、謙遜、神貧的精神。」
道明臨終時,門徒環集左右,念善終經。道明於一二二一年八月六日安逝,享年五十二歲。他一生修務神貧的德行,臨終時,身上穿的衣服,是瑪尼太修士借給他的。他自己的衣服穿的日子太久,沒有第二件可以更換。睡的則是另一位修士的床。
道明於一二三四年榮列聖品。教宗額我略九世(即烏格利諾樞機)簽署道明列聖品的詔書時,說道:「我完全確信道明是一位聖人,就如我確信伯多祿和保祿是聖人一樣。」
~~~~~~~~~~~~
08.08 (日) 深入認識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若望福音六41-51
聆聽聖言
那時候,猶太人對耶穌竊竊私議,因為祂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
他們說:「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耶穌麼?祂的父親和母親,我們豈不是都認識嗎?怎麼祂竟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彼此竊竊私議!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裏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釋經小幫手
我們是真的認識耶穌還是只是認識表面的耶穌呢?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猶太人對耶穌竊竊私議,因為祂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他們聽不懂耶穌所說的話。對他們來說,耶穌不就是若瑟和瑪利亞的兒子嗎?但是,他們對耶穌的瞭解只停留在表面,即便耶穌想啓示更多有關祂自己的事情,他們也聽不進去。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認識也很表面,當聽到別人對其他人的竊竊私議時,我們即便不是很了解,還是不自覺的加入自己的批判和意見。我們是否讓他人有機會向我們表達他們更深層的一面?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針對群衆的態度說:「你們不要彼此竊竊私議!」祂邀請我們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傾聽,並且願意去了解他人。因爲當我們願意開放去傾聽了解,偏見及不必要的誤會便會減少。我們也能夠發現他人可能就是天主送給我們的禮物。福音中,耶穌告訴猶太人祂是「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永生是多麼好的禮物,但當時的猶太人就因爲不夠開放、不願意深入認識而沒有收到。我們呢?我們可否想像有多少美好的機會、友情、經驗就因爲我們的不開放、不願意深入而丟失了?
品嚐聖言
「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默想耶穌要對你說什麽。
活出聖言
當你心中對某個人事物竊竊私議時,先問自己你是否可以更開放。
全心祈禱
主啊!當我急忙判斷並對他人產生偏見,請帶領我更深的認識他。
©2021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