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鐸及聖保祿宗徒節日
伯多祿的信仰宣示和耶穌的回應 【福音:瑪十六13-19 】
13(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14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1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16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17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18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19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節日福音選自瑪十六13-19。照瑪竇福音的結構而言,這段記載是福音第一部分的結尾。這段發生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地區的故事,就內容而言是福音的一個高峰,談論基督徒團體對耶穌這個人的認識,以及教會團體的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凱撒勒雅」意思是凱撒的城。大黑落德王的兒子斐理伯,為討好羅馬皇帝而在約旦河源頭,現今以色列國最北方的邊界,建造了一座城獻給皇帝,故取名為「凱撒勒雅」,一般人稱之為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以區別另一座位於地中海岸邊的凱撒勒雅城。
「人子」耶穌
耶穌和門徒們來到這個地區,向他們提出關於祂自己身份的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人子」是聖經中耶穌的名號之一,但祂在世上時,從未以第一人稱的 方式用這個名號來指稱自己。在這裡瑪竇把「人子」這個稱號直接用在耶穌身上,雖然仍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提出,但已是在復活信仰的影響下的用法。瑪竇的信仰 團體在閱讀此福音時,感到自己應該回答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到底耶穌這個人是誰?」伯多祿的回答,便是代表他們的信仰。
一般猶太群眾對於「人子」的意見
「人子」的概念源自於達尼爾先知書(尤其是第七章),其中人子被表達為末世的審判者。在猶太信仰中,人子這個圖像漸漸形成末世性的默西亞的另一種稱號。因 此這段經文大概反應出,耶穌時代的人對「人子」一般的看法:很可能若翰洗者、厄里亞和耶肋米亞都曾被部分猶太人視為是人子。
門徒(伯多祿)的意見
群眾們的意見當然不是耶穌真正發問的目的,祂真正想知道的是門徒們的意見。西滿伯多祿回答了這個問題:「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天主子」這個稱號指出耶穌獨有的尊榮地位:只有祂是天主所生的(瑪三17,十七5),耶穌也曾如此稱呼自己和天父的關係(十一27),門徒們在耶穌平息風浪後也朝拜祂說:「你真是天主子!」(十四33)
天主是「生活的天主」!聖經用這種稱號來稱呼天主,一方面表達出天主和邪神偶像不同(列下十九4;得前一9),另一方面強調祂的真實性及創造生命的能力(歐二1;格後三3;瑪二二32)。「永生天主之子」這個稱號標示耶穌是默西亞,擁有完滿的天主性,是救恩的施行者 ——當然,這已是復活光照下的信仰表達。
天主的啟示
面對伯多祿的回答,耶穌給予讚美,稱他是有福的!但耶穌也立即指出伯多祿之所以有福,並不是因為他有超越他人的認識能力,而是因為他得到天主的啟示。瑪竇 用了閃族表達自然的人性的方法「肉和血」,藉以凸顯天主的啟示。沒有人可以單憑自己的力量認識耶穌的真實身分,西滿伯多祿的信仰宣示是來自天主的啟示,天 主的恩寵。
西滿更名為伯多祿
耶穌接著給西滿取了一個別號叫伯多祿(petros),它的陰性形式為petra,其意思是「磐石」,這裡取其象徵的意義,因為耶穌要使伯多祿成為教會的基礎。
「教會」所指的是耶穌由古老的天主子民中所召集的團體,包含一切「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瑪十6,十五24),但她更是一個開放的團體,接納一切答覆耶穌召叫的人。如果把眼光擴大到復活後蒙召的外邦人,那麼這個耶穌所宣告的教會,就是耶穌的救援工程 --祂的生活、死亡以及復活的結果--在歷史中的延續。這個教會必將永遠常存,任何毀滅性的死亡力量絕不能傷害她。
伯多祿的權力
誰掌管一座房屋或殿宇的鑰匙,便是擁有該建築物的一切權力(依二二20-22)。耶穌許諾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伯多祿,在此所談論天國,根本上是指基督徒 所渴望進入的、完全實現的天國;而教會則是在天國圓滿實現之前的象徵。耶穌永遠都是教會真正的主,伯多祿以和耶穌完全一致的心意在現世行使職權。進入天國 的條件在於堅守耶穌的教導,實踐祂所要求的義德;伯多祿的責任便是督促信仰團體完成這些條件。
耶穌給予伯多祿在世上「束縛」與「釋放」的權柄,這句話使「鑰匙」所象徵的意義更形具體:藉著宣講天主的旨意,以及判斷人們是否滿全天主旨意,伯多祿有權 給人打開或封閉天國之門。對瑪竇的教會團體而言,伯多祿是最有權威的教師以及信仰傳統的保證。但是,這個權威並非唯一的、排他的,因為耶穌也把相同的權柄 賜給了全體門徒(參閱:瑪十八18)。
【綜合反省】
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基督),是天主子,並非來自於「肉和血」,不是人的理智思辨或研究成果,而是天主白白的賞賜。誰得到這個來自天主的啟示,真是有福!耶穌稱許西滿的信仰,而使他成為伯多祿(磐石),成為教會的基礎,這個教會將永遠長存,直到人子從天上再來之時。
~~~~~~~~~~~~
6月30日聖人 羅馬第一批殉道烈士(Martyrs of Rome, I)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057536877689676&id=100003001511256
~~~~~~~~~~~~
【更認識祢】
6月30日(日)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路加福音九51-62 列上十九16,19-21;迦五1,13-18
——————————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衪遂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便打發使者在衪前面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的一個村莊,好為衪準備住宿。人們卻不收留衪,因為衪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
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禰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他們正走的時侯,在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禰不論往那裏去,我要跟隨禰。」耶穌給他說:「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又對另一人說:「你跟隨我罷!」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罷!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 又有一個人說:「主,我要跟隨你,但是請許我先告別我的家人。」耶穌對他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
——————————
(釋經小幫手)
主耶穌在世的路已完成了,如今是我們要堅定信心,每天一步步跟在祂後面走,抵達天上的耶路撒冷。活在世俗當中的我們要監督自己,不讓世俗的價值觀偷走為基督徒的喜樂和平安。主言會的會祖博內特神父說過:「我們為什麼過得不快樂呢?或許是因為我們給的還不夠。」給的不夠,指的是給主的信賴和交托還不夠,給的愛和謙虛還不夠。
耶穌叮嚀我們:「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一心兩用,心術不正,雅格伯說:這樣的人「像海裏的波濤,被風吹動,翻騰不已……三心兩意的人,在他一切的行徑上,易變無定。」(雅一6,8)信仰生活就像婚姻一樣,是我和天主之間個人化的關係。如果我不去經營,每天花時間與主在一起,聽祂,學習祂,活出祂所教導的,那這段關係遲早會冷淡,會破裂,會令人失望。而那人就會開始懷疑天主對他的眷顧和愛。
別只靠其他人敘述關於天主的事,而要親自與主相遇。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與每一位跟隨祂的人親自對話,你也可以學習,你也可以享受這樣的關係。
每天早晨給祂說聲「早安耶穌!」在行走時,意識到祂就在你身邊。靠著福音中的耶穌卻認識祂,喜歡祂。千萬別剝奪自己為基督徒的幸福,祂一直渴望與你說話。就如聖詠的作者驚嘆說:「的確在禰的宮庭逗留一日,遠勝過在別處逗千日。」(詠八四11)
讓我們也享受信仰的美好,只選擇與最愛我們的那一位在一起。
(種下種子)
你渴望與耶穌面對面相遇嗎?
(全心祈禱)
主耶穌,祢同時吸引我,也同時讓我緊張。求讓我認識真正的袮,喜歡袮,在乎袮。阿們。
©2019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
6月30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丙年) 路9:51-62
耶穌為了完成天主的使命,祂「決意」朝向耶路撒冷、十字架進發,途中必須經過撒瑪黎雅人地區。路上,門徒遇到不歡迎他們的撒瑪黎雅人。
雅各伯和若望兩兄弟可能習慣了跟著耶穌到處受人歡迎的場面,一旦被人拒絕,內心由難過轉為憤怒。他們請示耶穌,「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決意朝向耶路撒冷,毫不猶疑要背負祂的十字架。但門徒顯然不明白耶穌的苦心是要捨棄自己,拯救世人。他們心中所想的,無非是要替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尋求發洩,他們心裡充滿報復、自我中心、自以為義。相反,耶穌處處表現出祂受人辱罵,從不還口,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而那種要求從天降火消滅拒絕耶穌之人的心,就缺乏十字架的精神。
當耶穌越接近十字架,門徒的表現越顯得不成熟,祂就更強調跟隨天主,除了需要了解祂的心意之外,更要知道跟隨主需要付出的代價。
有一個人跟耶穌說:「不論你往那裡去,我要跟隨你。」耶穌就考驗他:「狐狸有穴,天上的飛鳥有巢,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耶穌挑戰這個想要跟隨他的人好好想想,是否有勇氣學習祂面對眾人的拒絕?是否有決心與祂一樣過四處流浪、沒有保障的生活?因為跟隨耶穌所走的路,是一條「苦路」。想要成為門徒的人,事先在心裡上要有準備:是否隨時願意付出代價,如同耶穌背負十字架為眾人受苦的決心?
耶穌向另一個人發出邀請:「你跟隨我吧!」這個人沒有立即放下一切,相反,他希望在跟隨耶穌以前先埋葬自己的父親。主耶穌說:「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耶穌的意思並不是叫他不要管自己的父親,而是不要讓親情成為一種牽絆。服從耶穌的召叫比實踐法律或任何宗教的義務更加重要。因為決心跟隨主的人,應該要將服從天主的旨意、實現天國的福音,當成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必要時甚至願意付出一切的代價。
最後,有一個人主動表白自己願意追隨耶穌的決心,然而他卻在這項重大的決定附加額外的條件:「請讓我先告別我的家人。」耶穌說:「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合於天主的國。」巴勒斯坦的土地滿佈石頭,假使農夫犁田時不專心看前面,一定無法犁出可供耕作的土地。耶穌以手扶著耕犁的農夫,比喻跟隨祂參與天國使命的人,農夫的手扶著的耕犁指的就是天國。因此,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跟隨他的人,不可以回家與家人告別。祂要那個人好好反省自己跟隨的意志夠不夠堅定,是否有真正的決心?如果想要跟隨耶穌的人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遇到困難很快就想反悔。
各位弟兄姊妹,或許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跟隨耶穌是不是一時的衝動,抑或經過很慎重的考慮才做決定呢?無論前路如何艱難,我們應當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勇敢堅持到底,回應天主的召叫,跟隨耶穌走十字架的道路。~ 靈風思道
~~~~~~~~~~~~
6月30日 【回家】
浪子的比喻(路15:11-32)裡有兩個兒子:小兒子離家,前往異地;大兒子盡責留在家裡。小兒子縱情生色、酒精,作賤自己;大兒子藉著努力工作、履行義務疏離自己。兩個人都是迷失的,父親同時為兩個兒子哀傷,因為他從他們身上感受不到他渴望的親密。
出於欲念或是出於冷漠的服從,都會阻礙我們成為真正的兒女。不論我們像小兒子或是大兒子,都需要回家,回到可以憩息於天主無條件之愛環繞的地方。~盧雲神父
============
嗡 斯巴雅 嗡 巴威
啊啦伊亞加布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