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受邀者與邀請者的正確態度 【福音:路十四7-14】
7 耶穌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選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
8 「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也被他請來,
9 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
10 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才有光彩。
11 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12 耶穌也向請他的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
13 但你幾時設宴,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
14 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
【經文脈絡】
古典希臘羅馬文學中有一種被稱為「饗宴」的文學類型,以柏拉圖的「饗宴篇」為代表,這種文學類型主要是以一個宴席的場合為背景,主要的內容則是席間人物的談話。類似的文學類型也多次出現於新約作品之中,例如:路二二24-34;若十三~十六。
路十四1-24也是一個類似的情況,記載耶穌在一位法利塞人首領家中作客時的四段談話,這四段談話含有不同的主題,首先是論辯在安息日治癒病人的合法性(1-6),接著兩段說明「接受邀請」以及「邀請人」的正確態度(7-14),最後是一個關於宴會的比喻(15-24)。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選自這段經文中間的兩段談話(路十四7-14),這兩個耶穌的教導具有平行的結構,而其中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一般宴會的情況。
一個安息日的宴會
雖然路加福音曾提到過法利塞人對於耶穌具有敵意(路十一53),這段福音卻敘述耶穌在安息日進入一個法利塞人的首領家中吃飯,大概是猶太會堂中的一位領袖在安息日聚會之後,邀請耶穌到他家中用餐。然而福音並沒有描述這個邀請以及宴會的情況,因此這段經文的目的只是提供敘述故事的「框架」。經文特別指出在場之人都不懷好意地「留心觀察」耶穌,言下之意是企圖找到祂的缺點好攻擊祂。
爭奪上座的陋習
福音的敘述相當幽默:不僅人們「留心觀察」耶穌,同時指出耶穌也仔細地觀察那些和祂一起受邀的人,並且「注意到他們爭選首席」。耶穌所觀察到的情形是當時猶太社會常見的現象:在團體聚會之時,常常會按著賓客的身份、地位安排相稱的座位,但卻往往有人為了顯出自己的重要性而刻意爭取上座。
受邀者應有的態度
面對這個情況,耶穌以說比喻的方式對這些人提出教導。祂首先針對那些在赴宴時習慣刻意爭取上座的人發言,警告他們這種行動也許帶來不能預期的消極後果,因為可能有身份地位更高的客人會來到,主人將因而要求這些原本爭得上座的人讓位,他們便會因自己的行動而導致公開的蒙羞。
接著耶穌說明受邀者先尋求末位的好處,他們不僅可避免不必要的羞辱,而且主人更會在必要的情況下,親自前來請他們登上高位,他們便可因此而得到光彩。最後耶穌提出一個顛覆世俗價值觀的結論,這個價值觀是天主的價值觀:「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必被高舉。」(參閱:路十八14;瑪二三12)
一般主人的態度
相對於受邀者的態度,耶穌轉變話題教導人們在邀請客人時所應有的態度;這段話其實超出了耶穌具體所處身的情況,因為耶穌是受邀的身份。耶穌先描述當時所盛行邀請人參與宴會的方式,並且立刻指出,由於受邀的客人們將透過回請而報答這樣的主人,因此他們將失去得到更多、更大報酬的機會。
正確的主人態度
耶穌積極的建議人們應該邀請被當時社會視為罪人的人參與宴會,也就是「貧窮的、殘廢的、缺腿的、瞎眼的人」。說明邀請這樣的人參與宴會的主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得到天主的賞報,將能夠參與末世永遠的天國宴會:「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定得到報答」(參閱:15,十三28-29)。
這裡所謂的「復活」,最初僅僅是針對那些由陰府被拯救出來的義人,在比較後期的時候,這個言論才被用來表達出在末世普遍性的審判(參閱:宗十42,十七31,二四15),包括了一切復活的人,不論是義人或是不義的人。
【綜合反省】
路加非常技巧的敘述了耶穌的兩段言論,首先提出消極的部分,接著給予積極的教導,而最後則是末世性的許諾。這些言論的內容都是針對耶穌時代所謂的虔誠人提出的批判,不但具體的舉出他們的錯誤態度,同時更呼籲應該以天主為一切行動的準則。
福音作者藉著這個「餐桌的規則」鼓勵信仰團體和每一個基督徒,不要效法當時一般人常見的價值觀和態度(參閱:路二二24-29),整個教會的歷史中有許多美好的例子證明,基督徒認真地接受並實踐了耶穌的教導。但是這段經文也同時教導今日教會中的基督徒,常常反省是否只有表面的虔誠態度,在背後卻隱藏著爭取較高地位的虛假心態。
~~~~~~~~~~~~
「小德蘭福傳之友」指導神師 曾慶導神父「主日讀經反省」(2019.09.01)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謙受益,滿招損
德三19-21,30-31;
希十ニ18-19,22-24;
路十四1,7-14
有聖人說:謙虛之德對於基督徒,就如同羅盤之於航海一般重要。但在我們這過分強調個人的權利,強調弱肉強食、競爭生存(這是物競天擇的進化論的遺毒),踩在別人身上往上爬的社會文化裡,謙虛卻是老套可笑的德行;或者說,是屬於失敗者」的德行。一個「成功者」的字典裡是沒有這個辭彙的,這些人過分肯定、崇拜自我,以致自已變成了「神」,否認自己需要虛心祈禱,祈求天主的恩寵。當代「俗化」的最大特徵之一,就是人對自己的過分崇拜。
另一方面,也有人誤認為謙虛是否認自己的能力,明明天主給了我才能,我偏偏說自己沒有,因此沒把天主賜的恩寵盡力發揮出來。真正的謙虛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天賦」和優點,也了解自己的限度和缺點,並向天主祈求助佑,真正謙虛的人是不卑不亢的。謙虛的相反是驕傲。驕傲的人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真實的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天主是誰,別人是誰(讀經一) 。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的是幾千年前的猶太人對於謙虛的教導,謙虛帶來很多好處。國人也有相似的教導如「謙受益,滿招損」等,可說不論中外都明白謙虛之德的重要。今天主耶穌看到宴席上人們爭坐首位而講的那個比喻,不是教我們如何工於心計,先吃小虧後占大便宜,也不是為矯正人們吃飯作客的禮貌問題,而是為教訓我們要謙虛做人。祂說:「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必被高舉。」
主耶穌要我們謙虛(「貶抑自己」之意),祂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去作「偉人」。相反的,祂常要求門徒們(他們大多是捕魚的「小人物」)去作「世界的光,地上的鹽」,去改造世界,去「結常存的果實」。事實上,基督徒有本分要盡量利用天主給的「塔冷通」去作個有貢獻的人。基督徒要常反省如何能為天主「更」大的光榮做「更」多的事。我們不要作一個不冷不熱,六十分的基督徒!但作「偉人」的最好方法,卻是去服務(路廿二26),即服事主耶穌今天說的貧窮、殘廢、瘸腿、瞎眼的人,因為「他們無力報答你」。作偉人不是靠爭坐首位,而是靠爭作「服務生」 ——多麽不同的價值觀!主耶穌就是樣的。
天主教裡的「偉人」是聖人,而聖人都是很謙虛的,ㄧ定不會把功勞歸於自己。例如聖保祿,他是一個偉大的外邦人的宗徒,「愛」催迫著他為基督的教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他卻自承是最大的罪人(參弟前一15)。是聖保祿精神不正常或假謙虛?非也,是因為聖人們非常接近真善美聖的天主,因而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微小。人站在天主面前是不能不謙虛的。就如今天第二篇讀經裡說的,聖人們「是在走近熙雍山和永生天主的城,天上的耶路撒冷:在那裡有千萬天使的盛會...…」,因此會感到自己些許的德行和成就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有如梅瑟,他在西乃山上看到燃燒的荊棘時,脫下鞋子以示謙卑和尊敬!
弔詭的是,基督宗教裡,那個無比尊威的天主卻是如此的謙卑,有人說,只有偉人才能做到謙卑,小人是無法謙卑的。這話很對,只有無限偉大的天主才能無限謙虛地屈尊就卑,且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想到十字架,瞻仰十字架,我們應無法驕慠起來,應學到一點謙虛,如聖奧斯定一語雙關地說:「如果我們太驕傲了,無法放下身段去效法謙卑的人,至少讓我們效法那謙卑的神!」
驕傲的人,對人對己有兩個特徵。對他人:為顯示自己的重要或高人一等,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貶低和批評別人。但我們時常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而去批評別人,對自己:喜歡吹噓自己的重要和顯貴,這就是今天耶穌故事中那些爭首位的人的作為。自我吹噓其實沒有什麽價值。我們的任何成就都不只是自力的結果,而是受到天主和許多人的愛與幫助,都虧欠了天主和許多人的債。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感恩,並盡力圖報。
時常吹噓自己的重要,常要別人高舉自己其實是很累的事,因為他們得不到心靈的自由和平安,常會因為別人一句有意無意的話,而左右自己的情緒和生活品質。真的,在心裡認為自己是「最小的兄弟或姊妹」,會使自己格外自由並得到解放,也因此最是喜樂。因為我得到的一切好處
不是我「理應」得到的,而是我不堪當的禮物。這樣我每天都會得到很多的「禮物」,每天都因「主啊,我當不起祢到我家裡來」(瑪八8),而常常獲得驚喜!
~~~~~~~~~~~~
集禱經
全能的天主,你是萬善萬美的主宰,求你激發我們敬愛你的聖名,並加強我們的虔敬之情,使你播種在我們心中的美善,得到滋養,又賴你的照顧,得以保存。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福音(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恭讀聖路加福音 14:1, 7-14
在安息日,耶穌進入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吃飯;他們就留心觀察他。耶穌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坐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幾時你被請去赴婚宴,不要坐在首席,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人,也被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主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位客人!那時,你就要羞愧地退到末座。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座,等那請你的主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吧!那時,你在同席的眾人面前,才有光彩。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耶穌也向請他的人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你,報答你。你幾時設宴,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上主的話。
~~~~~~~~~~~~
9月1日聖人 聖斐亞可(St. Fiacre)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162613960515300&id=100003001511256
聖斐亞可是愛爾蘭人,赴法國隱修,蒙城主教聖法洛送了一方土地給他,斐亞可就在那裡獨居隱修。
相傳法洛送土地給斐亞可的時候,對他這樣說:「你把犂放在泥裡,那犂一天能挖多少地,這些地我都送給你。」斐亞可不願受領太多的地,就不用犂挖土,改用自己的手杖挖土。當然,一枝手杖,一天裡,不會挖掘太多地的。斐亞可在那方土地上建了一間小屋、一座聖母堂,並闢設一間收容所,招待來往旅客。許多教友到斐亞可的小屋,向他請示靈修事務。斐亞可也常顯神蹟,治癒病人。但是女性絕對禁止走到他的房間或聖堂裡。聖人死了後,這條禁令還繼續存在。有幾個女教友不遵守這條禁令,到斐亞可的小屋朝聖,一走到門口,就患奇病,所以她們常跪在門外祈禱。法國王后亞納也常常隨同那些女教友朝聖,一同跪在斐亞可舊居的門外,念經祈禱。
聖斐亞可於六七O逝世。他死後,還是有許多病人求他轉禱,往往獲得痊癒。一六四一年,法王路易十三世身患重病,王后亞納求聖人代禱。國王病癒後,王后親往蒙城朝聖謝恩。
在法國,斐亞可被奉為各種疾病的主保,他也是園丁和巴黎汽車駕駛員的主保。
~~~~~~~~~~~~
天主子的自由 9月1日(日)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路加福音十四1,7-14 德三17-18,20,28-29;希十二18-19,22-24
安息日,耶穌進了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吃飯;他們就留心觀察祂。
耶穌注意到被邀請的人,如何爭選首席,便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人也被他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
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纔有光彩。
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耶穌也向請祂的人說: 「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但你幾時設宴,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
釋經小幫手
世俗常以名利的成就來論斷一個人的價值。曾幾何時你也在乎著餐宴上的首席、拍團體照時的排列、致謝詞名單的次序等?有時候我們口裡雖然不說,但每當看到身份、輩份、功勞比自己少的人被提舉時,心裡也會感到不平衡,不是嗎?如果你也這樣的經驗,今天不妨問問耶穌,為什麼坐「首席」對你來說重要?對於你「首席」代表什麼,會給你帶來什麼好處?耶穌時代的人愛爭選首席,也許是因為首席就是地位的證明。但,片刻的光榮,到底值得在你生命佔得多少心思?福音中,耶穌一眼看出人們的虛榮心,就借水推船的說:「幾時你被人請去赴婚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比你更尊貴的客人也被他請來,那請你而又請他的人要來向你說:請讓座給這個人!那時,你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聽到這樣的假設,相信很多人會開始拘束自己搶首席的舉止。畢竟,人雖然希望被看好,但也害怕在眾人面前丟臉、下不了台。因此人開始學會在社交場合上有禮貌、學習選擇末席(或只敢先選一般的席位)。但,這樣以害怕為出發點的禮貌行為,並沒有讓一個人真正的自由。試反省,你平時在社交場合表現的謙虛、不去爭取首席,其動力是來自真正的謙虛,還是因為害怕出醜呢?今天耶穌要教我們真正的自由。祂自在、開放的和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打交道,也和罪人和法利塞人座席。祂超越以外在的地位標誌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因為祂深知道無論坐首席或末席、祂都是天主子。
種下種子
你已是天主的兒女,你還需要什麼來證明這點呢?
全心祈禱
主,請教我如何不把世俗的地位和價值看得太重。阿們。
©2019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
9月1日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丙年) 路14:1, 7-14
謙卑,不是懦弱,而是能明白自己真正的本質。要了解謙卑,我們需要先看看它的反面:驕傲。
驕傲能將一個溫柔、謙和、純真的受造物轉化為狂妄的野獸;能將充滿愛心的人變成冷漠、計較、操縱的性格。驕傲以自我為中心,利用其他人抬高自己的身價。驕傲總要搶奪天主和他人的光榮,將這些榮耀放在自己身上。耶穌基督是化解驕傲對我們生命毒害的一劑良藥,祂說過:「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謙卑的人,不會一直堅持自己的方法、理念去做事。謙卑,也不代表我們要變得懈怠、懶散,而是願意讓天主來改變我們的態度,使我們不再時時記掛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們的表現,或者擔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畢竟,驕傲背後隱藏的是懼怕。所以,我們要誠實面對自己負面的情緒,例如:憤怒、不耐煩、恐懼、驕傲等等。如果我們不對付它們,如同張開雙臂歡迎它們進入我們的生命,這些負面的情緒會蠶蝕我們的性格,摧毀我們的生命。
因此,謙卑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認識、了解自己在耶穌基督內的身份。從耶穌身上,我們明白到我們一無所能,因為離開了祂,什麼都不能作;但靠著祂,我們凡事都能。
耶穌說:「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祂不是教導我們以退為進,也不是要我們假裝謙卑,等著讓別人來高抬自己,而是教導我們要有真正的謙遜。謙卑要求我們放下自己,有時候甚至要作出犧牲。我們在世界所處的位置,不是取決於我們的坐席或頭銜,而是在於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我們是否天主的子女。當一個人越認識天主,越能發自內心的謙卑自己,因為他越認識天主,越能體會自己是何等的渺小。德蘭修女說過:「若是我夠謙卑,深知一切在天主,便不會被任何中傷毀謗所影響;也不會因受奉承而自高或受羞辱而難過。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在這裡。即使受人責備,也無需感到沮喪。」~ 靈風思道
~~~~~~~~~~~~
9月1日 尋找天主賜下的自我
我們受別人傷害太深的時候,几乎不可能沒有敵意的念頭、憤恨的感覺,甚至報仇的欲望。這些常常不經內心自制即油然而生。我們會左思右想對那傷害我們的人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祝福而非詛咒,需要極大的信心。那需要克服所有報復的沖動,選擇以流露生命的方式來回應。
有時這看來不可能做得到,然而,只要我們能超越受傷的自我,尋回天主賜下的自我,就能帶給自己,也帶給那些冒犯了我們的人一線生機。~ 盧雲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