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正面臨空前的危機,無法控制地持續燃燒中,光是七月份就燒掉將近五個台北市的面積,這件事需要我們持續的祈禱與關心!"  https://www.facebook.com/JesuitsChinese/posts/2200962030025599

亞馬遜大火濃煙太空都可見!全球 20% 氧氣、無數動植物受威脅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7296-amazon-rain-forest-burning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通諭~~~論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

前言:

「我主,願祢受讚頌。」亞西西聖方濟在他《造物讚》這優美的頌歌中提醒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好比一位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美麗的母親。「我主,願祢藉我們的姊妹──大地母親受讚頌。她滋養及管理我們,並出產各種果實和色彩繽紛的花草。」[1]

這位姊妹現在向我們吶喊,因為我們肆意地濫用天主賦予她的資源,已對她造成傷害。我們自以為是她的擁有者及控制者,有權力隨意掠奪她的出產物。我們被罪惡傷害的內心充滿暴戾,同時反映在土壤、水、空氣及一切生物所出現的病症上。大地受到壓榨和糟蹋,是最被遺棄和摧殘的可憐者之一,「同受產痛」(羅8:22)。我們忘記了自己是出於塵土(參創2:7)──我們的身體由大地上的各種元素形成,我們呼吸她的空氣,並從她的水獲得生命和滋潤。( 因此,大地本身受到壓榨及糟蹋,是我們的貧困者中最被遣棄和摧殘的一份子,她『在產痛中呻吟』 )

 

世上沒有什麼是與我們毫不相關:

五十多年前,在世界因核戰危機的一觸即發而動盪不安時,聖若望二十三世撰寫通諭,不但反對戰爭,而且提出達成和平的建議,他的《和平於世》通諭是寫給整個「大公團體」,也是寫給「普世所有善心男女」。現今全球環境日益惡化,我希望向所有生活於地球上的人建言。《福音的喜樂》勸諭,是我寫給教會的弟兄姐妹們,以鼓勵他們不斷地更新福傳工作。在本通諭中,我希望以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主題,與所有人進行交談。

1971年,即《和平於世》通諭頒布後八年,真福保祿六世稱生態問題是未受牽制的人類活動所釀成的「悲慘結果」:「人濫用世物,不獨有毀掉世物本身的危險,而且人不免成為自己墮落的犠牲品。」[2] 當他以工業文明的實際爆發可能引致生態災難為題,向聯合國食物及農業組織發表講話時,也採用了類似的措辭,他強調「人類的行為有徹底改變的迫切需要」,即使有「最非同凡響的科學突破、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科技技術、最令人驚訝的經濟增長,若沒有社會倫理和個人道德上的真正進步相伴,人最終必身受其害。」[3]

聖若望保祿二世日益關注生態問題。他在其首份通諭提出警告,人似乎經常「看不出他身處的自然環境所具備的其他意義,只看到那可以直接使用和立即消費的一面。」[4] 隨後,他呼籲作出全球的生態皈依。[5] 與此同時,他察覺到在「維護真正的人類生態的必要倫理條件」[6] 方面,人所做的甚少。人類環境的破壞是極嚴肅的議題,不只是因為天主將世界交託予我們,更因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份恩賜,必須加以保護,以免受各種形式的踐踏。倘若我們有心保護和改善世界,就必須在「生活方式、生產與消費模式,及治理今日社會的權力結構」[7]上作出重大改變。真正的人類發展包含倫理元素,要求對人完全尊重,同時關注我們四周的世界,「考慮到每一個生命的本性和它們在井然有序的系統中的相互關係。」[8] 因此,人類運用能力改變現狀時,須與天主原先賦予萬物的本性相符。[9]

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也曾倡議「消除令世界經濟失效的結構性原因,修正那無法保證對環境尊重的成長模式。」[10] 據他觀察所得,我們不能單憑單一角度分析世界,因為「大自然之書是一以貫之,不可分割的」,包括環境、生命、性、家庭、社會關係等等。由此可推想,「大自然的衰落與那形成人類社會的文化息息相關。」[11] 教宗本篤十六世敦促我們勇於承認,我們不負責任的行為,已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的事實。社會環境同受到損害。兩者的狀況最終是由同一的惡源導致:即認為那指引我們生活而無可置疑的真理並不存在,所以人的自由無所限制。我們忘記了「人不只是一種為自己創造的自由。人不能自我創造。人是靈魂、意志,也是自然。」[12] 出於父愛的關懷,教宗本篤十六世敦促我們認清,「當我們擁有最終掌握權;當萬物只屬於我們,只供我們享用」,受造界便受到傷害。「當我們不再承認有甚麼可以超越我們;當我們眼中只有自己,並無其他,受造界開始被濫用。」[13]

 

因共同的關注而團結一致:

數位教宗的聲明與眾多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和社會組織的省思互相呼應,他們的省思豐富了教會對這些問題的想法。在天主教會之外,其他教會及基督信仰團體和其他宗教,已就大家同感到憂慮的議題,表達極度關注,並提供寶貴意見。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與我們一同期盼能達至完全共融的大公宗主教──可敬的巴爾多祿茂,我要在此簡短的引述他的部分言論。

巴爾多祿茂宗主教特別談到每人均需要因自己對地球所作的傷害而懺悔,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製造小型的生態破壞」,我們也必須承認「自己有份於受造界所遭受的大大小小的外在傷害和摧毀。」[14] 他多次堅定及具說服力地重申此點,激勵我們敢於承認自己對受造界所犯的罪過:「為人類而言……破壞了天主創造生物的多元性:他們使氣候改變、剝奪森林資源、破壞濕地,使大地的完整性受損;他們污染了地球上的水、土地、空氣和生命──這全是罪。」[15]「對大自然所犯的罪就是對我們自己和對天主所犯的罪。」[16]

巴爾多祿茂宗主教同時留意到環境問題的倫理和靈修根源,我們在尋找解決方案時,不能只從科技方面,也要從改變人類著手,否則只是治標而不治本。他請求我們以犠牲取代消費、以慷慨取代貪婪、以分享取代浪費。這是一種修行的方式,我們「需要學習去給予,而非只是丟棄;這是一種愛的方式,從我想要甚麼,逐漸地變成天主的世界需要甚麼。那是從恐懼、貪婪、強迫中的一種釋放。」[17] 身為基督徒,我們被召「視世界為共融的聖事,藉著它,我們得以與天主和近人共同分享。我們謙卑地相信,天主與人能相會於天主受造界無縫外衣中最微小的細節裡,也能相會於地球上最小的一粒塵土中。」[18]

 

亞西西聖方濟:

我撰寫這份通諭,不能不提起這位深具吸引力及感染力的人物。當我被選為羅馬主教後,就是以他的名字作我的指引和靈感。我相信聖方濟是關懷弱小、愛護整體生態的典範,他充滿喜樂,並真心誠意地身體力行。他是生態研習者的主保聖人,同時得到非基督徒的愛戴,他特別關心天主的受造界、窮人和遭遺棄者。他愛,亦因他的喜樂、無私奉獻、廣闊胸襟而被人所愛。他既是神祕者,也是朝聖者,度簡樸生活,與天主、近人、大自然和自己處於美妙的和諧中。他向我們顯示了對大自然的關注、對窮人的履行公義、對社會的承擔及對人內在的平安,彼此之間的連繫是如何密不可分。

聖方濟的生活見證幫助我們明白,整體性的生態學在要求我們態度要開放,要超越數學和生物學語言的各個領域,並帶領我們進入做人的核心道理。正如熱戀中的人,當他注視太陽、月亮和最微小的動物時,會引吭歌詠,吸引萬物同聲詠讚。方濟與萬物交流,甚至向花兒講道,邀請它們「讚美上主,彷彿它們也有思想。」[19] 他對世界的回應,超越理性的欣賞或經濟計算,對他來說,每一個受造物都是他的弟兄姊妹,手足情深。因此,他感到被召照顧萬物。他的追隨者聖文德說:「既思索萬物根源,心中更加滿懷虔敬之情,稱一切受造物,不論大小,為他的『兄弟』或『姊妹』。」[20] 此一信念不可被抹殺成為幼稚的浪漫主義,因為它能左右人的選擇,決定我們的行為。如果在接觸大自然和四周環境時,不再抱持驚奇和讚嘆的開放態度;如果與世界聯繫時,不再使用友愛及美的語言,我們的態度就是主人、消費者、單純的資源利用者的態度,不能為自己的即時需要設定界限。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感到自己與萬物緊密連結,節制和關懷自然隨之而來。聖方濟的貧窮克己,不是虛有其表的苦行主義,而是更根本的追求:拒絕將現實世界變成純粹供人使用及操控的對象。

另一方面,聖方濟忠於聖經的訓誨,邀請我們視大自然為一部令人讚嘆的著作,天主藉此向我們說話,讓我們一瞥祂的無限美善。「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智13:5)。確實的,「祂永遠的大能和祂為神的本性,都可憑祂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羅1:20)。因此,方濟要求會院花園的部分地方經常維持原狀,讓野花及其他植物能自然生長。人看到這些植物時,便舉心向上──美麗大自然的創造者。[21] 世界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而是一個令人喜悅的奧跡,人應以歡愉讚頌之情默觀。

 

我的呼籲:

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最迫切的任務包括如何將人類大家庭團結起來,一同尋求永續及整體的發展,因為我們知道事情是會改變的。創造者沒有遺棄我們;祂從沒有放棄祂愛的計劃,或為創造了人類而後悔。人類仍有能力團結合作,建立共同的家園。在此,我想向那些以不同的方式竭盡心力確保我們共享的家園得到保護的人士致敬,並表示鼓勵及謝意。環境的惡化對最貧困者的生活帶來悲慘的後果;我也特別要向那些在此一方面努力不懈,尋求化解之道的人士致意。青年人要求改變。但他們質疑,假如人沒有顧及環境的危機和遭遺棄者所受的苦難,怎能自稱是為建設美好的將來在努力。

我緊急地呼籲,盼望大家能就如何體現地球的未來進行新的對話,所有人都應參與,因為我們經歷環境的挑戰,及人性的根源,它們涉及所有人,同時影響所有人。全球性的生態保護運動已有明顯進步,不少以提高人的危機意識為宗旨的組織成立。可惜的是,不少尋求實際化解環境危機所付出的努力未見成效,個中原因,除了是遇到強大的阻力之外,也由於大眾普遍對此並不熱衷。蓄意阻撓者的態度,甚至有一些信徒也持有同樣的態度,由完全否定問題的存在,到漠不關心、若無其事,或對科技的盲目信賴。我們需要全球重新團結起來。正如南非主教團所說:「為了修復因人類濫用天主的受造界所造成的損害,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才能。」[22]為愛惜受造界,所有人可各按其文化、經驗、主動性的投入和才能,成為天主的工具,彼此衷誠合作。

既然本通諭已被融入教會社會訓導的整體,我期盼它能幫助我們正視我作的呼籲,認識當前挑戰的廣泛性和急迫性。首先,我會簡略檢視目前生態危機的幾個範疇,目的是運用現代最出色的科學研究成果,使我們深入主題,並為下文中將論及的倫理和靈修過程奠定穩固基礎。接著,我會思考從猶太基督信仰傳統汲取的一些原則,使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承諾,更加前後一致。然後我會嘗試探索導致現今境況的源頭,不只是研究問題的徵狀,更希望能深入問題的成因。這將有助於提供一既尊重人類在世獨特位置,又尊重我們與四周環境關係的生態保護途徑。鑑於此省思,我會為更寬廣的交談和行動提出建議,其中涉及我們個人,而且也會影響國際政策。最後,我深信若欠缺動機和教育,改變就無法成就,所以最後我將提供一些取材自基督信仰靈修寶庫並深具啟發性的人類發展指南。

雖然每章各有其主題和各自的方法論,但是也會再次檢視上文已提及的重要問題,特別是貫穿整份通諭的多個主題,例如:窮人和地球的脆弱性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世上萬物彼此相連的信念、對來自科技的新範例和新權力形式的評論、號召眾人力求認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其他途徑、受造物的各有其價值、生態的人性意義、直接坦誠討論的需要、國際和本地政策的重大責任、丟棄文化及一種新生活方式的建議。這些問題不可能一次過就處理完,而是要不斷的重新整理和補充內容。

 

更多完整內容 https://laudato-si.catholic.org.hk/?p=185

Laudato Si’生態通諭 Q&A https://laudato-si.catholic.org.hk/?page_id=508 

 

 嗡 斯巴雅 嗡 巴威

 啊啦伊亞加布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福傳書店 的頭像
    福傳書店

    福傳書店 Evangelization Shalom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