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趙榮司鐸及中華殉道諸聖節(中華主保) 智三1-9,伯前四12-19,若十二24-26
默想:
台灣地區主教團將原是7月9日的中華殉道諸聖節,即「聖趙榮司鐸及同伴殉道慶日」,移到主日來慶祝。所謂「同伴殉道」,指的是其他的中華殉道聖人,因為趙榮神父是於1815年元月27日單獨死在獄中。主教團於2000大禧年出版《中華殉道聖人傳》,第二章是介紹中華殉道聖人,第一位是吳國盛(1768-1814),第二位就是聖趙榮司鐸(1746-1815)。他原姓朱,35歲祝聖為司鐸時才改姓趙。他以獄卒身分聽到傳教士講道,深受感動,加之天資聰慧,徹悟聖道,信心堅定。晉鐸後,每到一處看望教友,必講三天道理:十誡、七罪宗、大赦、補贖、告解、聖體。講耶穌苦難特別感人,聽者人人流淚。以上是聖趙榮的簡介。本文在此略加介紹主教團於2002年所公布的三篇彌撒讀經,即智三1-9,伯前四12-19,若十二24-26。
讀經一《智慧篇》的九節經句(3:1-9),可謂字字珠璣,把那些男女老少,主教、神父、修女、平信徒——包括小孩,從容就義,為信德捨命的的英勇氣概, 深刻地描繪出來;「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死亡的痛苦不能傷害他們。在愚人看來,他們算是死了,他們的去世被認為是一種懲罰……其實,他們卻處於安寧中;在人看來,他們受了苦,其實,他們卻充滿永生的希望。」(1-4)「他們蒙眷顧時,必要閃爍發光,有如麥莖間往來飛馳的火花。他們要審判萬國,統治萬民,上主要永遠作他們的君王。」(7-8)
讀經二,伯前四12-19,為配合中華殉道聖人節,是很好的選讀,因為這封書信是伯鐸約在主曆64年寫給散居在小亞細亞北部的信友的。那時該地的基督徒不斷遭受教外人和猶太人的迫害,被逼放棄信德(二12,三14-16,四12-16),伯鐸寫這信,安慰他們,勸勉他們,困難無論如何重大,仍該善度真正的基督徒生活。(見思高聖經,伯多祿前書引言)這些話也是勸勉我們的:「你們不要因試探你們的烈火而驚異,好像遭遇了一件新奇的事;反而要喜歡,因為你們分攤了基督的苦難,好使你們在祂光榮顯現的時侯,也能歡喜踴躍。如果你們為了基督的名字受人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光榮的神,安息在你們身上。」(四12-14)「若是因為當基督徒而受苦,就不該引以為恥,反而要藉這名稱光榮天主。(16)
今天的福音,若十二24-26,雖只有三節經句,卻含意深遠,把我們的視線拉到天上,拉到耶穌所在的地方,「直到永生。誰若侍奉我,就當跟隨我;這樣,我在那裡,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裡;誰若侍奉我,我父一定尊重他。」(25d-26)若能略知其說話背景,有助於體驗若十二23-28這段耶穌的話的深意。若望福音分兩大部分,第12章結束了第一部分,即行奇蹟,和與各種人在許多情況下的交談,講道等。若十二章的特色,是耶穌進京後,有些希臘人(外邦人)來見斐理伯,向他說:「先生!我們願拜見耶穌。」今天所讀的這段福音,就是耶穌在門徒和一批外邦人面前說的大道理:「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24)「殉道者的血是教友的種子」成了定律。
若 12:20-33 聖趙榮司鐸及中華殉道諸聖節
那時候,在那些上來過節,崇拜天主的人中,有些希臘人。
他們來到加里肋亞貝特賽達人斐理伯前,請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拜見耶穌。」
斐理伯就去告訴安德肋,然後安德肋和斐理伯便來告訴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