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天主教人仕都認為宇宙的存在是理性和有宗旨的,而人是有理智的受造物,能洞悉大自然的操作,正因如此,便鼓勵了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科學上來個大改革。

更值一提的是宇宙機械式的運作,似乎沒有餘地讓奇跡發生,可是,有些偏激的想法卻覺得天主教充斥着迷信和神話、完全脫離現實。有天主教哲學家認為奇跡並沒有規範或會經常發生,也和固定自然規律脫節。在有規律和秩序的情況下,奇跡確實會發生的。就以巴斯的阿德拉特為例,他說:「我們必須傾聽有極限的人類知識,否則不應去求助天主」(87)。有關翻譯聖言,聖維克托的安德魯爭辯說:「當要陳述的聖言,再找不到自然的解釋時,那時我們才可向奇跡求援」(Huff,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in the Three Religions of the Book” 189)。

(3) 追求知識、真理,應抱着懷疑、理性、不受任何阻礙或束縛的態度:聖維克托的休格 (Hugh of Saint Victor )鼓勵他的學生一定要「盡量吸取知識」,因為「日後你便明白,一切也非多此一舉」(Watson 330)。有報導他也曾說過:「我們應孜孜不倦,虛心吸取知識,誰懂得這樣做,誰便會比任何人聰明;誰懂得向四方攝取知識,他最終便是最富有的」(教宗本篤十六世220)。來自普提耶,曾是巴黎大學校長的彼德說過:「儘管有些事是必然的,但我們仍有責任在信德這方面,用懷疑的態度去尋找、去討論」(Watson 367)。偉大的邏輯學家彼得阿貝拉爾指出「真相」是基於懷疑:「我們用懷疑態度去尋找,這樣做,我們便能領悟真相」(366)。曾任夏爾特主教的梳士巴利郡的約翰覺得理性就是理解和知識的基點:【推理】把感官的經驗轉化為可明白的概念;而通過智性(intellectus),令我們認識到受造界的原因-天主,而從事瞭解受造界的秩序,最終達成正確的知識 … 即智慧(367)。

(4) 把啟示的真相和理性的真相互相融合,因真相和信德皆出自同一來源 … 天主。

(5) 利用實驗和觀察,作為探索物理世界的基礎:哲學家如羅吉爾·培根、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和羅伯特·格羅斯泰斯特,被認為是西方科學的先鋒或先導。這三位也是科學家、亦是教會的司鐸,同作實驗為基礎的研究,共同認為數據比理論來得重要。培根更重申:「什麼論據,在沒有証實的經驗下,最強而有力的論據也不能證明什麼」(Woods 94)。他補充說:「沒實驗,什麼也不能清晰明瞭。任何論據只能在理論上作證明,並不能消除一切疑慮,只有通過實驗去証實,才能叫人信之為真相、信得安心」(94)。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也對他的言論作了以下回應:「自然哲學或科學,並不是叫人偏聽偏信,而應採取兼聽則明的態度,更應探討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原因」(95)。以科學而言,「只有經驗才能提供確實性」(Watson 369)。

為求知性的準確,我想再次說明先前提及的三位科學家/神學家,也深受中世紀的伊斯蘭傳統科學實驗和觀察所感染。Huff 指出「伊斯蘭的科學世界最精於實驗理念…例如光學、天文學、醫學」(218)。Ibn al-Haytham和他的繼承者Kamal al-Din al-Farisi同在光學上做了不少實驗;阿維森納的醫學百科全書,簡直風靡歐洲醫學界數世紀,更定下測試藥物的規條。至於Al-Razi 更拒絕認同未經實驗和觀察証實的言論(216-18)。

天主教和穆斯林科學家,在實驗的方式上,和主要提倡理論、思考和抽象方式的古希臘和希臘文化的科學家們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希臘科學家們基本上是採取包羅萬有、單一理論的方式,任何質疑他們理論的也會被忽略或最終被迫順應。以一醫學理論為例,這「困擾了二千年有多的理論」(Kriwaczek 199)聲稱:人生病是由於四個人體體液失調,那便是血液、黑膽汁、黃膽汁和痰。另一個例:亞理斯多德堅持如果兩個物體,一個是另一個的兩倍重量,一起從同一高度下降,比較重的將以兩倍快速下降。只需一個小小的實驗便能推翻他的觀點,可是幾百年來,他的言論從未被挑戰過。亞理斯多德研究生物時會搜集很多實驗資料,他「堅信自然哲學可純粹基於理性,而不用嚴格實證或調查」(Woods 81)。柏拉圖採取的態度比亞理斯多德還要理論化和抽象化。「如果我們要真正洞悉天文學,我們應用處理幾何的方法,把天空的一切忘掉」(Freeman xvii)。這個意念是得柏拉圖的理型論影響,意思是:感官並不能導致現實,只能引出意見;我們肉眼看到的理想形式,是只能在冥想或反思中找到的影像或圖像,並不能作真實觀察。

亞理斯多德也把技術和科學知識這兩種知識清楚作了分析:技術( techne)是經常出現的自然形態或來自經驗的知識,例如每天太陽的升起、雲帶來雨等等。至於科學知識(episteme),他定義為從理性得來的知識,或用「為甚麼」、「如何」這些問題得來的結論:雲如何會帶來雨、為甚麼太陽每天也會升起等等。在當時希臘羅馬世界,學者追求科學知識比技術多(Osborne 285-6)。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前所未有的翻譯活動
那些堅持把中世纪稱為歐洲史上之『黑暗』時代的人,仍然選擇拒絕接受自回教徒佔領者被驅逐後,在西班牙的偉大翻譯工作。無可否認,中世纪時的回教徒,藉着聶斯脫利(Nestorian)基督教教派學者的幫助,(例如 Hunayn Ibn Ishaq 和他的兒子Ishaq,姪兒Hubyash,還有 Abu-Bishr Matta Ibn Yunus,邏輯學家Yahya ibn Adi’、Isa ibn Zur’a 等等),是成功保存了一些曾一度因西方野蠻侵佔及西羅馬帝國的解體而遺失的希臘文本。還有不少回教學者:如Ibn al-Haytham (一位科學實驗方法的先鋒)、Kamal al-Din al-Farisi、Ibn Sina、Al-Razi、Nasir al-Din al-Tusi、Ibn al-Rushd等等,也曾寫了不少出色的科學和哲學著作。自一些地方脫離西班牙统治後,很多拉丁學者便紛紛湧到這些地方,和當地的西班牙基督教人仕(統稱為Mozarabics莫扎勒布,均有阿拉伯文化背景)合作,和猶太裔合作的會翻譯阿拉伯和希臘文本。在大多數情況下,猶太人和基督信仰學者會把阿拉伯文文本翻譯成西班牙語,跟着便是他們的歐洲同袍把譯本再翻譯成拉丁文(Watson 279-80)。在這種卓有成效的合作下便產生了很多重要的翻譯作品:例如本·海什的光學、花拉子米的代數、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伊本·西纳、蓋倫、希波克拉底等等的醫學譯本(Canon);還有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Huff 181)。這些堪稱『前所未有的翻譯活動』或『不朽的翻譯壯舉』把亞理斯多德和他的評論員的語料庫、以及好一些希臘和阿拉伯的譯本,在僅僅百年便引進歐洲(180)。

在巴塞羅那,意大利蒂沃利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柏拉圖和猶太人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薩瓦蘇達合作,共同把一些占星術和天文學文本翻譯成阿拉伯文(Watson 279)。當時的翻譯中心是托萊多市,由總主教雷蒙率領主要翻譯活動。因為拉丁文和伊比利亞學者合作而赫赫有名的名字包括生於克雷莫纳的傑勒德和Gallipus (Ghaleb)、岡狄薩爾維、還有猶太人Avendeath 又名Ibn Dawwud。在這翻譯工作上也佔頗重要位置的有兩位英國人:巴斯的阿德拉特和切斯特的羅伯特,前者曾為歐幾里得和花拉子米翻譯;後者則因「翻譯古蘭經(拉丁版)第一譯本及花拉子米的代數第一譯本而廣為人知」(280)。由於這些翻譯活動,「到13世紀晚期,大部份阿拉伯文(現已轉成希臘文)的科學文本,已傳送到歐洲」(280)。這些知識從伊比利亞半島傳送到法國南部,再轉到比利時的列日(也有其他地方),最終來到德國和英格蘭(280)。

[subtitle]
12 和13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
這些翻譯活動最終引發了那場12 和13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當中人物包括托馬斯阿奎納斯、艾伯塔斯馬格努斯、羅伯特格羅斯泰特、讓比裡當、法國孔謝的威廉、法國夏爾特的Thierry、彼得阿貝拉爾、聖維克托的休格、托馬斯·布拉德華、威特羅等等,都是那時期一些卓越的天主教學者和科學家。
他們思想的主要特徵是:
(1) 他們都認為宇宙是一個結構合理的球體或用一致的、可理解的和可識別的模式運作的機器。換言之,全都有規律、秩序、協調、和大自然目標。歸根究底,天主便是最終、也是基本的原因;但還有次要的原因,而天主也不會干預,這是由於自然(而不超自然)的原因。天主是一位有愛心、理性和美善的造物主,從來不會干擾祂已訂定的法律。況且,把宇宙的法律隨意或專橫的去改動,也非祂的本性。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有關傳統天主教教會的文章,有不少也會提及道茂‧亞奎納(1225-1274)的思想,可見這位道明會神學家和哲學家在教會史上是舉足輕重的,自他無懼地為亞理斯多德的哲學解釋後,他的地位便變得更重要,他清楚解釋亞理斯多德並不會威脅基督教會,尤其是亞理斯多德的『永恆宇宙概念』;他成功一併帶走教會人仕之前對亞理斯多德哲學的憂懼。亞奎納設法調和理性與信德;基督信仰與亞理斯多德,結果便把一些亞理斯多德概念帶進了基督宗教神學。亞奎納不僅找來亞理斯多德與基督信仰的共通點,也發現亞理斯多德的邏輯是能捍衛基督教教義的極佳工具。就好像亞奎納的老師艾伯塔斯馬格努斯,亞奎納也非常欣賞這位希臘大師,認為他的哲學是:「在沒有基督信仰的啟示下,對人類理性作了崇高的貢獻」(Watson 330)。

就像許多亞奎納同期的神學家,他是主張追求知識應有自由、不應受約束。只要是引導去揭示天主的設計,好去令大家更認識天主(331)。但不可不提,有三個真理是不能理智地去証實,就是:宇宙的創造、三位一體和耶穌在救恩上的角色(370)。至於其他真理,卻不能隨便接受,是必須經過理性分析和証明。奧斯本爭議的指出亞奎納只是尋求「恢復理性作為人性中一個合法的和有價值的元素」(220)。用人的理性得來的結論,絕不能與基督信仰道理互相矛盾,因兩者也是來自同一根源 … 天主。
這位道明會哲學家更追認古代希臘的說法,即宇宙充滿秩序和目的,人也是理智的受造物。天主是一位理智和公正的造物主,祂好好的在宇宙安排了理智的秩序,賦予人類理性。奧斯本也為亞奎納的思維說話:「既然宇宙秩序和人的心靈也是天主專意創造的,那更加是基督信徒的責任去用理性探索天主的創造」(221)。
從亞奎納在毫無啟示下,用理智的論據去力証天主的存在,便可証明他對理性的堅持,這些論據便是他的著名『五路論証』了,而最後的論証:目的論,更清楚顯示亞理斯多德對他的影響。他的『五路論証』(也出現於他的巨著『神學大全』),曾被斯托克斯Stokes 形容為「用了最清楚、最簡潔的方法,通過邏輯的論據去證明天主的存在」(51)。從這五點論証,亞奎納已表露了理性也是唯一能証明信德的合理工具。
除了亞奎納,還有一位叫彼得阿貝拉爾(1079-1142)的,他在理智的基督教信仰思想上,是一突出人物,也是一位邏輯大師。 Huff 指出:「十二世紀有關法律、邏輯學、倫理學、哲學、理性、良知的重要著作,以及大學的成立,也會給阿貝拉爾的教學和寫作一個肯定的位置」(140)。阿貝拉爾最為人熟悉的是他的辯證式邏輯,他的邏輯曾解釋因為聖經的一些章節和教會當權的教導,而引至有時看似的衝突或矛盾。這辯證方式可分為4部份: (1) quaestio 把文字中的矛盾說出來;(2) propositio 解釋一個立場;(3) oppositio 解釋相反的立場;(4) solutio / conclusio 析疑,可解決從 propositio 和 oppositio 引來的紛爭(128)。阿貝拉爾覺得真理可以有很多種表達的方式,他說:「真理是不能用來衝擊真理」(141)。他堅持用理性及邏輯去分析事情,但他卻沒因此減損自己的信仰 … 「如當哲學家或支持亞理斯多德是要反對保羅或棄絕耶穌,不做哲學家也罷」(141)。

 

原文出處 

https://www.oclarim.com.mo/zh/2015/07/31/%e6%88%91%e4%bd%a9%e6%9c%8d%e5%a4%a9%e4%b8%bb%e6%95%99%e5%9b%a0%e7%82%ba-2/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在此我想再談談歐里亞的克吉爾伯特,之前我曾提過他能鑄造技巧精緻的,時鐘,他是奧圖文藝復興的關鍵人物,是當時歐洲最知識廣博的學者,他那如百科辞典的知識囊括數學、天文學、哲學、邏輯學、拉丁文文學、音樂和神學。他因引入算盤(或稱計數板)和印度-阿拉伯數碼(Huff-現代科學技術的崛起50),而鞏固了他在西方科技發展史上的地位。他曾居西班牙三年,可能就是在那時掌握了阿拉伯知識,故被譽為「首位引進阿拉伯科學到西方」的學者,他的天文和數學文本也表露出阿拉伯對他的影響(Zuccato 192-93)。在登為教宗前兩年,克吉爾伯特收到德國皇奧圖三世的信,御請克吉爾伯特為他效勞及懇請他當其老師,解釋一數學書籍。克吉爾伯特接受了邀請,並告訴了德國皇,當時的羅馬帝國是有合法權利去爭取希臘和羅馬智慧為其國有(Woods 23)。

克吉爾伯特就像他之前的艾留傑納和及後許多教會人物,同樣強調有必要把信德融合於學習、知識和科學。據報導他曾經說過:「正義的人要有信德,但能把科學加入信德是更好」;「天主性給了我們信德這份大禮,但並沒有拒絕他們爭取知識的權利,」他更說:「沒擁有知識的應稱為愚笨」(23)。就是他們對理性那深奧承擔,使我欽佩天主教哲學家和神學家。
基督信仰學者和哲學家聖安瑟倫 (1033-1109,坎特伯雷的總主教),也是令我十分欽佩。聖安瑟倫被稱為「傳統學術之父」(Stokes48) 和「十一世紀最顯赫的哲學家」(Kenny 119)。從他以士言論,我們便看得出他對信德和理性有多麼樣有承諾:「在我看來,當我們有了堅定的信德後,卻不繼續去認識我們所信的,那實在是疏忽點了」(Watson 330)。安瑟倫從不會純粹只因信德便接受天主的存在,相反地,他會為天主的存在,設計理性的論據,其中以本體存在論的論證而更被肯定。他也為道成肉身這個基督信仰道理想出另一理性的論據。就如他後期的亞奎納,安瑟倫認定理性作為維護和確定信德的合法工具。
安瑟倫對天主的定義,據他說,是基督信徒和非信徒也同意的,就是基於他所創的本體論論證。他把天主界定為沒任何比祂更偉大的存在物。天主是完美的存在物,在任何角度下也是最完美的實體,他認為 一個最完美的實體必定擁有「存在」這個性質。如果否定天主的存在,祂便不完美。說「天主不存在」這個理據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天主「一定」存在,而且非但存在,是不可能不存在。 (Stokes 49).
安瑟倫的理論引來本篤會士高尼羅的反駁,如你幻想一無比大的島,而安瑟倫的推理是正確的話,那麼這島必須存在,否則它便不再是大無比的島了。這就是高尼羅用杰駁斥安瑟倫的論證會泛化到一切可想象的客體,是有缺陷的(49)。安瑟倫回應說他的定義僅適用於天主,所以不應用在其他存在者或物體。高尼羅和安瑟倫的爭辯是說出一切事物也發自智慧,包括天主的存在這論點;如若要討論,也應用「理性」角度,天主是可作任何存在物看待 … (Watson 368)
安瑟倫也盡他所能去證明聖子降生成人或天主道成肉身。亞當的原罪是嚴重冒犯了天主,故其應得的懲罰該是等同其罪的嚴重性。人是「有限」的,是不能為無限制的罪自訂補贖,所以必須尋求神聖的援助或介入。Kenny解釋說:「只有真人(即亞當的繼承者)和真天主(可給無限賠償)賦予的補贖才能稱為足夠,故此,如要原罪全面赦免和救贖世人,天主聖子降生成人是必須的」(121)。(待續)

 

原文出處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一般而言,基督教會,尤其是天主教會,是不會壓制或摧毀古典學術,因它源於希臘羅馬文化,很自然便同化於希臘哲學的概念:如聖言、良知,是人對宇宙某些規則或行為原則要共守的認識等等。就是基於這些,基督信仰才能和希臘/異教徒哲學和理性主義和平共處… 這是最令遜尼派伊斯蘭遺憾的,因為無論他們如何壓制穆塔茨利特的思維,始終不能成功。(只是這主題已可單獨作詳細研究。)

有時我很想把心裏的話說出來:假若天主教會真的如衆學者所說,要掐滅古典傳統,那麼又怎樣解釋早期和中世紀的教會人仕對古典文藝作品如此諳練?當時的隱修士和教會人仕精通古典文藝作品,特別是出自維吉爾、西塞羅、普林尼、奧維德、賀拉斯、柏拉圖等等的手筆。在芸芸教會人仕裏有阿爾昆 (皇帝查理曼的智囊團建築師之一)、Lupus (805-862)、Fluery的 阿博(950-1004)、Desiderius (聖本篤在蒙特卡西諾的最好接班人,其後更當上教宗維克托三世)、總主教阿爾法諾(前蒙特卡西諾隱修士)、克萊蒙費朗貝特、聖伊爾德貝格伯特(Woods 40-41)。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150-215),教宗本篤十六世喻他為“基督教傳統之信仰與理性之間對話的先驅之一”(16),他強調研究希臘哲學不只是可允許的,更是每位基督信徒應做的(Kenny 95)。除了視此為”為基督教信仰作準備的指示”外,亞歷山大的克萊門更把希臘哲學提升到天啟,差不多可以和舊約相提並論(教宗本篤十六世)。事實上,God(他們的天主)早已給于希臘人哲學,以確保基督來臨時人類的智力已達成熟(Kenny 95)。其實,舊約和希臘哲學同時是朝向基督,因此希臘哲學思想和福音書是不應有所抵觸的(教宗本篤十六世)。
若要返回我剛才提及的寶貴寺院活動,我想補充的是,除了複製和保存文本,隱修士 … 尤其是苦修會士,他們的精湛技術和智慧是頗負盛名的。他們很多活動也利用水力,(包括磨小麥和鞣皮革),從他們的治金技術,便看到他們淵博的知識,更設計過精密的時鐘。在996年,歐里亞的克吉爾伯特(後期成為教宗西爾維斯特二世)更為德國的馬格德堡鑄造了第一個時鐘。本篤會修道院修士理查 · 沃靈在14 世紀設計的天文鐘,在往後的兩個世紀也是無與倫比的。隱修士們的體力勞動也為人類環境帶來不少利益。舉例來說,他們把土地耕種;把沼澤排水;把森林應清除的清除、應保存的保存;種植樹木、開墾葡萄園;孕育和飼養動物,並推出新的農作物等等。 他們也生產葡萄酒、啤酒、香檳和乳酪;更懂得儲水防旱;在某些地方如倫巴第區,他們教農民如何灌溉;他們「首創改善牛隻品種,並不是聽其自然」(Woods 31)。
中世紀給意大利文藝復興提供了一些重要先例,包括第8和第9世紀的加洛林文藝復興;10世紀的文藝復興;奧圖藝術和12、13世紀的文藝復興(85-86 Trombley)。有一個令我非常佩服的是愛爾蘭籍新柏拉图派哲學家若望·斯科特·艾留傑納 (810-877),他精通希臘文,對西方及東方神學家的著作甚為熟悉,尤其是聖奧斯定、聽告解者馬克沁斯、亞略巴古的鄧尼斯,埃裡傑納更把鄧尼斯的著作翻譯成拉丁文,令中世紀後期的神學家,如聖文德,能認識希臘哲學家的作品。
艾留傑納最了不起的是他對理性的崇高評價,他强調信仰和理性應和諧共存,因兩者皆來自同一根源 … 即天主,故應善用它們去把聖經和教父的言行發揚光大。「任何權威,如果不能被真正的理性承認和肯定,這個權威必定站不住腳。事實上,一個權威如果不符合理性所發現的真理,則不能是真正的權威」(教宗本篤十六世187) ,他再補充:「但願沒有任何權威使你恐懼,或使你分心,令你不再相信你經由理性的默觀所獲得的信念。事實上,真實的權威決不反對真正的理性,而真正的理性也不會反對真實的權威,因爲權威和理性,毫無疑問,都來自同一個源頭,這個源頭就是天主的智慧」(187)。談到這些言論,教宗本篤十六世說:「從這裏,我們清晰的看到理性的真正價值,基於真實的權威是有理性的,因天主便是創造性理由」(187)。艾留傑納強調信德和理性的相輔相成已預計到11、12和13世紀神學家們的哲學,熟悉的有聖安瑟倫、聖道茂·亞奎納、彼得·亞伯拉德等等。(待續)

 

原文出處

https://www.oclarim.com.mo/zh/2015/07/17/%e6%88%91%e6%98%af%e4%b8%80%e5%80%8b%e5%9b%9e%e6%95%99%e5%be%92%ef%bc%882%ef%bc%89/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佩服天主教因為…

Tamer Nashef

讓我用一個秘密來開始這篇看似「告解」的短文:我非天主教徒,也不是什麼基督徒,我是一個世俗的穆斯林,是個酷愛閱讀哲學及歷史的人,對正確的真理,保持堅定不移的决心,那怕它違背普羅大衆一般持有的信念。
我在過去幾年,悉心研究基督信仰的歷史,尤其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卻驚訝地發現,我們過往認識的天主教,實際上是被一些反天主教的偏見言論誤導了。在西方和中東,大多數人也認為天主教會抑制了科學、理性和知識,但事實剛剛相反,我找到的結果卻証明他們不只不會抑制,反之在許多情況下,他們會從世俗的方向、用科學的角度和極尊重人的理性去分析一切。更令人吃驚的是,中世紀黑暗時代在智力方面,並不如記載中那麼貧瘠。這時代並沒完全停滯,社會也沒有被迷信充斥或被一般哲學家打壓;反之,常常舉辦甚開放的學術及智力辯論的大學,便是在中世紀盛期產生的。十二及十三世紀的天主教科學家,全都忠於基督信仰和科學,就是他們奠定了當時的科學革命,就是因為當時出版了兩本書而引發這場革命,其一是尼古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另一本便是安德雷亞斯·維薩里的「人體的構造」,其實是證明這場革命並不是創造力突然爆發,而是一場從中世紀盛期已開始的智力延續。同樣令人震撼的是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和哲學家如何努力不懈地綜合理性和信仰。故此,多年的深入研究使我尊敬甚至敬佩天主教會。我在開始時已說過,我來自世俗的阿拉伯家庭,我們會為了找尋真相,不會被任何先入為主的概念左右我的觀點,更不會理會普遍持有的信念。

我對中世紀天主教隱修士和隱修院的工作有最崇高的敬意,他們在推動智力發展不遺餘力,是天主教歷史上光輝的一頁。隱修院提供地方作為教學、學習之用,更設獎學金,可稱為「原大學」【註一】。在隱修院有授語法、邏輯、修辭,及後更加入數學、音樂和天文學。他們在西方思想搜集了許多及重要的資料,因為他們複製、抄錄和存儲了大量寶貴的文本(58)。儘管天主教會一直被指摘為摧毀古典或希臘羅馬文化,但事實是這些隱修院在悉心保存古典文化及教會教父的作品上應記一功,因這兩樣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註二】 (待續)

【註一】S. Trombley,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58
【註二】Thomas E. Woods, “How the Catholic Church Built Western Civilization”, 42

 

原文出處 號角豹~

https://www.oclarim.com.mo/zh/2015/07/10/%E6%88%91%E6%98%AF%E4%B8%80%E5%80%8B%E7%A9%86%E6%96%AF%E6%9E%97/#more-3184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二十週 星期六 8月24日 聖宗徒巴爾多祿茂 福音:若一45-51

45  斐理伯遇到納塔乃耳,就向他說:「梅瑟在法律上所記載,和先知們所預報的,我們找著了,就是若瑟的兒子,出身於納匝肋的耶穌。」
46  納塔乃耳便向他說:「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斐理伯向他說:「你來看一看罷!」
47  耶穌看見納塔乃耳向自己走來,就指著他說:「看,這確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
48  納塔乃耳給他說:「你從那裡認識我呢?」耶穌回答說:「斐理伯叫你以前,當你還在無花果樹下時,我就看見了你。」
49  納塔乃耳回答說:「辣彼!你是天主子,你是以色列的君王。」
50  耶穌遂說道:「因為我向你說:我看見了你在無花果樹下,你就信了嗎?你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
51  又向他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釋義

若一35-51關於第一批門徒蒙召的報導,和對觀福音的相關報導差異極大。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特點是,先被召叫的門徒都非常強地參與了其後門徒的召叫。先蒙召叫的去找到另一人,同時引領他到耶穌前:安德肋引來西滿,斐理伯找來納塔乃耳。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週 星期五 福音:瑪二二34-40    線上播放

34  法利塞人聽說耶穌使撒杜塞人閉口無言,就聚集在一起;
35  他們中有一個法學士試探他,發問說:
36  「師傅,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
37  耶穌對他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
38  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
39  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
40  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

釋義

猶太辣比隨著歷史發展,由梅瑟法律逐漸發展出248條應當做的、和365條禁止做的誡命。也因此在討論上出現新的問題:是否這些律法條目都一樣重要?或者是否其中有一條超越一切、最為重要?法利塞人向耶穌提出這問題來試探或考驗(測試)祂。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週 星期四 福音:瑪二二1-14    線上播放

1  耶穌又開口用比喻對他們說:
2  「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
3  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
4  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罷!
5  他們卻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
6  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淩辱後殺死了。
7  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
8  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
9  如今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週 星期三 福音:瑪二十1-16    線上播放

1  「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
2  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
3  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閒立著,
4  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罷!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
5  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作了。
6  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裡,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裡整天閒著?
7  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罷!
8  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9  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