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三週 星期三 真福與真禍 福音:路六20-26 線上播放  (四福  四禍)

20  耶穌舉目望著自己的門徒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
21  你們現今饑餓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得飽飫。 你們現今哭泣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要歡笑。
22   幾時,為了人子的原故,人惱恨你們,並棄絕你們,並且以你們的名字為可惡的,而加以辱罵詛咒,你們纔是有福的。
23  在那一天,你們歡喜踴躍罷!看,你們的賞報在天上是豐厚的,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先知。
24  但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
25  你們現今飽飫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將要饑餓。你們現今歡笑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
26  幾時,眾人都誇讚你們,你們是有禍的,因為他們的祖先也同樣對待了假先知。」

釋義

《瑪竇福音》的「山中聖訓」講述了基督徒最根本的自我意識。在《路加福音》第六章中出現的是「平地教導」:耶穌從山上下來,「站在一塊平地上」,群眾都向祂湧來(17)。這裡出現了三組聽眾:「十二人」、一大群「門徒」和很多從猶太、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耶穌這段講話的第一部份(20-23),對象是「門徒們」(20;參閱:路十二1);然後轉向整個「群眾」(27)。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三週 星期二 召叫宗徒與宗徒的使命 福音:路六12-19    線上播放

12  在這幾天,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徹夜向天主祈禱。
13  天一亮,他把門徒叫來,由他們中揀選了十二人,並稱他們為宗徒:
14  即西滿,耶穌又給他起名叫伯多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雅各伯、若望、斐理伯、巴爾多祿茂、
15  瑪竇、多默、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號稱「熱誠者」的西滿、
16  雅各伯的兄弟猶達和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成了負賣者。
17  耶穌同他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有他的一大群門徒和很多從猶太、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
18  他們來是為聽他講道,並為治好自己的病症;那些被邪魔纏擾的人都被治好了。
19  群眾都設法觸摸他,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治好眾人。

釋義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三 週星期一 安息日治好枯手的人  福音:路六6-11    線上播放

6  另一個安息日,他進了會堂施教。在那裡有一個人,他的右手乾枯了。
7  經師和法利塞人窺察他是否在安息日治病,好尋隙控告他。
8  他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就對那枯了手的人說:「起來!站在中間!」他遂站了起來。
9  耶穌對他們說:「我問你們:安息日是許行善呢?還是許作惡呢?是救命呢?還是喪命呢?」
10  他環視眾人一週,就對那人說:「伸出你的手來!」那人照樣一做,他的手便復了原。
11  他們竟狂怒填胸,彼此商議,要怎樣來對付耶穌。

釋義

耶穌提出一個非常罕見的問題:「安息日是許行善呢?還是許作惡呢?」更罕見的是,這些猶太宗教領袖居然沒有回答。耶穌以行動做出回答,他醫治了這個「右手乾枯」的病患。我們並沒有資格批評,經師和法利塞人把人的傳授放在天主的法律之上,因為我們往往做同樣的事,只不過不肯承認而已。耶穌區別天主的法律和人的規條。整個法律都包含在「行善還是作惡」這個問題中。猶太領導當局感受到,對他們而言,耶穌這個人是嚴重的威脅,因而「彼此商議,要怎樣來對付耶穌」(瑪十二14的平行文寫的更直接:「法利塞人出去,商討怎樣陷害耶穌,怎樣除滅他 …」)。耶穌將經歷殘暴的死亡,但並不是因為法利塞人的決議,而是因為服從天主的計畫。

~~~~~~~~~~~~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成為門徒的條件 【福音:路十四25-33】
25.  有許多群眾與耶穌同行,耶穌轉身向他們說:
26.  「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
27.  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
28.  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
29.  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說:
30.  這個人開始建造,而不能完工。
31.  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能否以一萬人,去抵抗那領著兩萬來攻打他的呢?
32.  如果不能,就得趁那國王離得尚遠的時候,派遣使節去求和平的條款。
33.  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有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星期六(張淑美)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福音:路六1-5    線上播放

有一個安息日,耶穌經過麥田時,他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有幾個法利塞人說:「為什麼你們做安息日不准做的呢?」耶穌回答說:「你們沒有讀過:達味和同他在一起的人,在飢餓時所做的嗎?他怎樣進了天主的殿,拿起供餅來吃了,又給了同他在一起的人吃。這供餅原不准他人吃,而只准司祭吃。」耶穌又向他們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釋義

四部福音都清楚地指出,耶穌和猶太當權者之間主要的衝突點,是關於守安息日的方式。路加福音連續記載了二個有關安息日的衝突故事(路六1-5;6-11),今天的福音就是其中一個:門徒們在安息日掐麥穗的舉動引發衝突,但隨後耶穌將話題轉移到「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的宣告上。

門徒們掐麥穗吃的行為一連觸犯安息日的四個禁令:掐麥穗違反收割禁令;用手搓的動作違反打穀禁令;把殼拋開違反簸穀禁令;吃下麥子違反預備食物禁令。面對謹守律法的法利塞人,耶穌以達味吃供餅的例子來說明:人的需要勝於律法禮規,重要的是律法的精神和目的,而非外在的形式。

猶太法律規定「安息日」的目的在於使人無拘無束地自由事奉、光榮天主,但在法利塞人的過分法律主義的要求下,遵守安息日竟成了生活的束縛。為此,耶穌以「人子」(意指人或指默西亞)這個雙關語說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來賦予安息日真義:人子本身優於安息日;使安息日不再是瑣碎的規範條文,而是在於基督的主權。

反省

熟讀經書的法利塞人對「達味食用供餅」的故事並不陌生,然而他們卻從未瞭解其中的真義。我是否常常讀經?以什麼動機與態度讀經呢?是否只為找尋自己本有觀點的支持依據,或是為尋求上主的旨意?

我參加感恩禮時的心態為何?禮儀上的不完美是否影響我?我如何回應?

祈禱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星期五(盧琳琳)禁食的爭論  福音:路五33-39    線上播放

那時候,法利塞人和經師問耶穌說:「若翰的門徒屢次禁食,行祈禱,法利塞人的門徒也是這樣;而你的門徒卻又吃又喝。」耶穌回答說:「伴郎與新郎在一起的時候,你們豈能叫他們禁食?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在那些日子,他們就要禁食了。他又對他們講比喻說:「沒有人從新衣服上撕下一塊作補釘,補在舊衣上的;不然,新的撕破了,而且從新衣上撕下的補釘,與舊的也不相稱。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入舊皮囊的,不然,新酒要漲破皮囊,酒要流出來,皮囊也破了。但新酒應裝入新囊。也沒有人喝著陳酒,願意喝新酒的,因為他說:還是陳的好。」

釋義

法利塞人強調禁食和祈禱,以表達悔改的精神;若翰的門徒也遵守這傳統;但是耶穌的門徒卻是與罪人一同歡樂,因此引來法利塞人的批評。耶穌先用了新郎舉行婚宴的比喻答覆他們,說明新郎的朋友不可在婚禮中禁食,因為禁食是悲哀的表示;但當新郎被劫走時,他們(門徒)必將禁食。

接著,耶穌又用了兩個比喻:舊衣和補釘、新酒新皮囊,說明自己的精神與他們不同,耶穌帶來新的精神,當然要用新的方式表現。最後,以喝酒為例,人們往往因為陳酒香濃美味,新酒清淡苦澀,而不會在喝了陳酒後立刻拿新酒喝;這是指那些已習慣遵守舊規矩舊習俗的人,不易接受和適應新規矩,然而,耶穌給我們擺上的酒,實在勝過所有一切的陳酒。

反省

我真正了解守齋、禁食的意義嗎?還是只在意外表的行動?

耶穌帶來新的價值觀,我接受多少?亦或只是一味地把持舊觀念、舊習慣、舊傳統,而毫不分辨地排斥新的、甚至是更好的觀念呢?

祈禱

~~~~~~~~~~~~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星期四(盧琳琳)捕魚奇蹟、召叫伯多祿  福音:路五1-11    線上播放

有一天,耶穌站在革乃撒勒湖邊,群眾擁到他前要聽天主的道理。他看見兩隻船在湖邊停著,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他上了其中一隻屬於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為划開,離開陸地;耶穌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群眾。一講完了,就對西滿說:「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罷!」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已整夜勞苦,毫無所獲;但我要遵照你的話撒網。」他們照樣辦了,網了許多魚,網險些破裂了。他們遂招呼別隻船上的同伴來協助他們。他們來到,裝滿了兩隻船,以致船也幾乎下沈。西滿伯多祿一見這事,就跪伏在耶穌膝前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西滿和同他一起的人,因了他們所捕的魚,都驚駭起來;他的夥伴,即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一樣驚駭。耶穌對西滿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他們把船划到岸邊,就捨棄一切,跟隨了他。

釋義

耶穌不僅在會堂內施教,也往往因聽眾越來越多而在露天施教,湖邊就是一個相當適當的地點。有一次,因為人數眾多,耶穌於是上了伯多祿的船,以便更容易向民眾施教。

耶穌命伯多祿捕魚,伯多祿與同伴在最好的時機辛苦捕魚,但一無所獲;耶穌卻要他們在不合適的時機捕魚,他們照做了,竟捕到許多魚。伯多祿與同伴毫無疑問的相信這是個奇蹟,伯多祿感受到耶穌的能力,起了敬畏之心,跪在耶穌足前,稱呼耶穌為「主」(初期教會的信仰表達方式),面對耶穌的大能而感到自己的卑微不堪,因此自認為罪人,不敢同耶穌在一起。

與伯多祿一同的人都見證了耶穌的奇蹟,並感到驚駭,但耶穌特別給伯多祿一個重要的任務:從此要引人進入天主國中。同時,耶穌也召叫了別的門徒,但此處特別顯示了伯多祿在門徒團體中的重要。

反省

當耶穌提出與我生活習慣不同的邀請時,我願意答覆試試看?還是拒絕?

身為基督徒,我是否願意學習伯多祿成為漁人的漁夫?

祈禱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星期三  治好西滿的岳母  福音:路四38-44    線上播放

耶穌從會堂裡出來,進了西滿的家。西滿的岳母正發高熱,他們為她祈求耶穌。耶穌就走到她身邊,叱退熱症,熱症就離開了她;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日落後,眾 人把所有患各種病症的,都領到他跟前,他就把手覆在每一個人身上,治好了他們。又有些從許多人身上出來的魔鬼吶喊說:「你是天主子!」他便叱責他們,不許 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知道他是默西亞。天一亮,耶穌就出去到了荒野地方;群眾就尋找他,一直來到他那裡,挽留他不要離開他們。他卻向他們說:「我也必須向別 的城傳報天主國的喜訊,因為我被派遣,正是為了這事。」他就常在猶太的各會堂中宣講。

釋義

耶穌結束講道,原本該好好休息,但一見到有需要的人,祂立刻回應人們的需求;耶穌只說一句話就治好了病人,病人立刻痊癒,並起來為大家服務,一方面證明自己因耶穌的奇蹟而痊癒;另一方面她明白自己重獲健康,即需要以自己的健康來服務別人。

福音以摘要的方式敘述,聽到耶穌所行的奇蹟之人,把一切有病的人抬到耶穌面前,耶穌一一治癒,說明祂還行了許多奇蹟,只是沒法一一記載而已。

耶穌所趕出的魔鬼有能力認出耶穌是天主子,但耶穌不讓魔鬼說出,因為人們對默西亞的觀念還沒有很正確,耶穌要對人們先做一番準備。

耶穌常常以祈禱和天父保持關係,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從未因人們的稱讚而忘記天父的派遣。

反省

當我獲得天主的恩寵時,我會善加利用服務他人嗎?

耶穌隨時準備好回應身邊人的需要,我也時時準備好回應身邊人的需要嗎?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星期二(盧琳琳) 耶穌在葛法翁驅魔 福音:路四31-37    線上播放

耶穌下到加里肋亞的葛法翁城,就在安息日教訓人。人都十分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的話具有一種權威。在會堂裡有一個附著邪魔惡鬼的人,他大聲喊叫說:「啊,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來毀滅我們嗎?我知道你是誰: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去!」魔鬼把那人摔倒在人中間,便從他身上出去了,絲毫沒有傷害他。遂有一種驚駭籠罩了眾人,他們彼此談論說:「這是什麼事?他用權柄和能力命令邪魔,而他們竟出去了!」他的名聲便傳遍了附近各地。

釋義

這個驅魔的故事是路加福音所記載的耶穌所行的第一個奇蹟,耶穌曾在曠野中受魔鬼的試探(路四1-13),大獲勝利;這段經文則是耶穌攻擊魔鬼,這樣的戰爭會一直下去,甚至在耶穌所建立的教會中,魔鬼也不斷的誘惑人們(路二二31等)。

魔鬼稱耶穌為「天主的聖者」,表示耶穌是天主所祝聖、派遣來的聖者。耶穌不願意接受魔鬼的作證,避免人們對祂產生錯誤的期待;為了禁止魔鬼說話,因此立刻將他由人身上驅逐。在場群眾的反應,說明這是一個真實的奇蹟,他們驚奇耶穌只用一句話就趕走魔鬼,立刻將此事傳遍當地。

反省

耶穌的話具有權威!當我讀聖經時,是否感受到天主聖言的權威?

耶穌的能力大於魔鬼。我是否有被魔鬼綑綁的經驗,有沒有祈求耶穌的釋放?

祈禱

~~~~~~~~~~~~

文章標籤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年期第二十二週  星期一(吳素賢)福音:路四16-30    線上播放

耶穌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語:醫生,醫治你自己吧!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裏行吧!」他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裡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裡。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 ── 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 ── 要把他推下去。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釋義

路加記載一個耶穌公開生活開始時發生的事件,當作祂一生傳教生活的縮影:以色列選民就像納匝肋人一樣,因為驕傲而不接受耶穌。

耶穌來到自己生長的家鄉,並且在會堂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內容是先知安慰遭受放逐的百姓,宣告上主必會由各種疾苦災殃中拯救他們。所謂「恩慈之年」是指猶太社會每五十年一次的「喜年」,在這一年所有為奴的將重獲自由,那些財產抵押借貸的將得到償還。耶穌指出,祂就是這個使上主許諾得以實現的人。

耶穌的話的確打動人心,但納匝肋人馬上想起耶穌在他們眼中的卑微身世,因而輕視他,懷疑他如何能擔負此崇高的使命?耶穌的回答表明祂識破眾人的心:「醫生,醫治你自己」、「在葛法翁所行,也在此行吧」這一番話顯示他們鄙視耶穌的卑微出身,不相信祂所顯的奇蹟。耶穌舉出兩位古先知的事蹟批判他們的不信:厄里亞在本國飢荒時離國,只拯救了一個外邦寡婦,因她懷著堅強信德,供應他油和麵。另外,厄里叟只醫治了外邦人納阿曼的癩病,因他從遠地懷依恃之心而來求助。在場的群眾被激怒,他們發現耶穌批評他們比外邦人更不如!所以氣憤地要拖耶穌至山頂,企圖把祂推下山,這也是法律上對褻聖者所用的刑罰。耶穌卻泰然自若離開了他們,顯示除非祂願意,任何人都不能傷害祂。

反省

我的心靈有些什麼束縛?我願意開放心靈與天主的恩寵合作嗎?

我是否常常以貌取人?我能發現並讚賞他人的長處嗎?

~~~~~~~~~~~~

福傳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